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87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马文韬
一位在中学教古德语的老师,离开家庭和工作岗位,在运河边上租了间房,让自己安静下来,观察大千世界。这位老师就是小说《痛苦的中国人》中的讲述者 “我”,作者称其为观察者。小说分“观察者分心 ”“观察者介入 ”和“观察者寻找倾听者 ”三个部分加上尾声。其结构很像带有尾声的三幕戏剧,每场末尾都有悬念,尾声呈现出深刻寓意。
“观察者分心”讲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主人公,业余参与古代遗址发掘和研究。他以撰写关于古代门槛的文章为由向学校请假,实际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身上的暴力倾向日益严重。他想独处一段时间,读他喜欢的维吉尔的《农事诗》,书中对大自然的热情歌颂引起他对自然环境的兴趣,期望用观察和倾听来克服其暴力倾向。在这部分的结尾,主人公深夜里听到一个孩子长时间撕心裂肺的呼喊,使得山上成百个岩洞产生巨大共鸣,这孩子是要把他难以排解的痛苦从内心喊叫出来。这孩子是谁,怎么会如此痛苦?
“ 观察者介入” 写主人公去山上棋牌室打牌, 因为来得太早,便信步往山顶走去。突然他发现一处树干上涂有纳粹卐字图形,他怒火中烧,嘴里的牙齿都变成了武器,他迅速捡起一块石头,疾步前行,朝着正在喷涂的那个家伙扔了过去,那人应声倒地,主人公又将其推下山崖。随后他在打牌时与牌友讨论门槛的意义。晚上他觉得心里空得让人恐慌,强烈感到他的身体缺少爱,他需要爱的目光、肩膀和抚慰。在第三部分“观察者寻找倾听者”,他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身体好似没有灵魂的躯壳。他梦见人吃人的野蛮和残忍,意识到那致命的投掷将使他的生命之舟沉没。但他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寻找倾听者。伴随着复活节教堂的钟声,他梦见与一位陌生女人一见如故,床上的谈话显示两人仿佛有着共同的记忆。后来他发现他要寻找的倾听者就是他的儿子。
这就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的小说《痛苦的中国人》的主要情节。书中几个段落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第一部分末尾孩子如野狼凄厉长嗥的喊叫,意味着不幸的童年给心灵造成的难以医治的创伤。作者汉德克自幼就遭受同伴们的嘲笑,因为母亲怀着即将出生的他嫁给一个德国下级军官,他长时间不知道生父是谁。加之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柏林,他在轰炸和炮击中往往孤单一人,父母即使在家也不停争吵,他常以哭喊度日。作者的不幸童年反映在其许多书中,如《经过村庄》《摩拉瓦之夜》等,直到二○一○年发表的《风暴仍然在刮》,依旧不能接受他的德国继父,坚持认为“他的成长环境中没有父亲”,而“没有父亲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尤其是男孩”。他母亲说:“儿子先生,你无法规定一切。”《痛苦的中国人》里主人公的年轻生父在战争中阵亡,他每逢看到河那边的国家(德国)就觉得他的一切都被它夺走了,剩下的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虚无。这显然是心灵遭受阉割才有的剧痛。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主人公会有暴力倾向,常常表示要复仇,以至于怒不可遏地打死喷涂纳粹标识者。他把这个头发已花白的尸体推下悬崖时愤怒地说:“终于让你什么都不是了!”这分明是在发泄缺失父爱的怨恨。也明白为什么书中一再表现高山峻岭的阳刚,把那座与他同名的山描写成峰顶高耸陡峭、势如刀削。无论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故事的角度,还是基督教的观念,或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都不难做出解释。书中多次提到作家维吉尔,主人公将其著作《农事诗》视为心灵指南。但丁在《神曲》里称维吉尔为“拉丁人的光荣”“智慧的海洋”,称其为“我的主人”和“父亲”。这是主人公用精神父辈来填补现实中父爱的缺失。第三部分结尾,主人公在一面镜子里偶然发现他很像自己的儿子,不是面貌,而是眼睛;不是形状和颜色,而是流露出心灵创伤的眼神。作者说这个发现是写这部小说的动机。他需要儿子倾听他的门槛故事,儿子听完后说,他的父亲可能只是有时犯点执拗。他如释重负,躺在儿子房间的地板上整整睡了一天两夜。缺失父爱造成的深入骨髓的内心痛苦能就此化解吗?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