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1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左亦鲁
宪法如何打败时间?或更通俗些,如何确保子孙后代遵守他们的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所制定的宪法?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中,这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受制于有限的生命和想象,我们通常不具备足够的主客观条件去观察和理解宪法与时间的张力。科幻作品的独特意义由此显现,奥巴马说他喜欢《三体》,是因为 “跨度的巨大”,的确,除了突破空间的边界,科幻作品还可以接近时间的极限:三百年、五百年 ……甚至公元一八九○六四一六年(《三体 III:死神永生》中六四七宇宙时间线开启的时间)。这种跨度为我们思考宪法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
先对 “宪法 ”和“时间 ”做些限定和解释。首先,本文所使用的 “宪法”更接近 “宪制 ”(constitution),而非狭义的 “宪法律 ”(constitutional law),主要指共同体为生存、安全和发展所确立的根本目标、规则和制度。其次,本文对 “时间 ”的讨论主要以 “代际 ”(generation)为单位。耶鲁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在《背叛的一代》中曾说:“对法官来说,宪法的最基本单位是条款;对教授来说,宪法最基本的单位是理论 ……但对我而言,最基本的单位是 ‘代际 ’。”
一、“四个半世纪”与“第十几代子孙”
《三体 I》故事的起点是一九六七年叶文洁目睹父亲叶哲泰的死亡,结束于三体危机爆发。按照刘慈欣提供的 “纪年对照表 ”,危机元年是二○一 X年,那《三体 I》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应在五十年左右。更精确些,鉴于叶文洁被捕和对 “审判日号 ”的攻击都发生在二○○七年,《三体 I》讲的是一个四十年的故事。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经历的时间,涉及约两代人的更替。《三体 I》对人类面对三体危机的种种宪制试验并未充分展开,但宪法与时间的张力却在结尾偶露峥嵘 —“在人类历史上,全世界的武装力量第一次面对共同的敌人 ”的古筝行动第一次会议上,作者借常伟思之口告诉我们:“人类与外星侵略者的战争已经开始,虽然在四个半世纪后我们的子孙才会真正面对来自异星的三体入侵者 ……”
“四个半世纪 ”这一时间跨度让刘慈欣非常着迷。在《三体 II》中,作者又一次借常伟思之口,对“四个半世纪 ”带来的挑战有更充分的阐述:“……初步预计,各学科的基础研究至少需要五十年,而大规模天空航行的各项关键技术,还需要一个世纪才能成熟到实用阶段;太空舰队从初建到达到预想规模,乐观的估计也需要一个半世纪。也就是说,太空军从组建到形成完整战斗力,需要三个世纪的时间。……太空舰队的第一代指战员将在两个世纪后产生,而从这时再过两个半世纪,地球舰队将面对外星侵略者,那时在战舰上的,是我们的第十几代子孙。”
“四个半世纪 ”和“第十几代子孙 ”是理解《三体》中时间对宪法冲击的关键。四个半世纪是我们和明朝隆庆或万历年的距离,这么长的时间会导致绝对的陌生。从先辈的角度,为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做规划或牺牲都是可能的,但对四百多年后的第十几代子孙产生共情或同情则困难许多。常伟思的两段发言着眼于制宪一代。他眼中宪法与时间的难题是如何说服制宪一代:如果现在所做的一切在几百年后才能看到效果,今天这代人如何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章北海总结的几种失败主义表现 —事务主义、消极等待科技突破和希望借助冬眠直接参加决战 ——表明常伟思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
但真正的困难在于后代,而且难度会随着代际轮替不断增大。目前最古老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 —距今不过二百三十多年的时间,而张居正改革距今差不多就是四个半世纪。“四个半世纪 ”是一片任何一部现代宪法都未曾进入的 “深水区 ”。
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描写了一个比《三体》更漫长的宪法长征。如果把向人马座比邻星移民看成《流浪地球》的“宪法 ”,这是长达两千五百年,需要一百代人的工程。挑战升级直接导致《流浪地球》中出现了意图推翻宪法的叛乱,最高执政官对叛军的话似乎说出了作者的心声:“我们理解所有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换言之,宪法似乎注定打不过时间。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