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27·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9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志毓
方君璧是现代中国知名的女艺术家。她十四岁留学法国,二十二岁考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是该校录取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一九二四年她的《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两幅油画入选巴黎春季沙龙,是中国女性作品的第一次入选,被当时巴黎报纸誉为 “东方杰出女画家 ”。同时在巴黎求学的雕塑家、诗人李金发在一九四二年的文章中认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灿若星辰的留法艺术家中,“最有成就的是方君璧及徐悲鸿”。方君璧一九三○年回国后,在广州同岭南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研习绘事,开始试用中国纸笔色墨作画,毕生探索以西洋技法融入中国意境的方法,良有创获。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方君璧画集》,蔡元培作序,称赞她:既以欧洲工具与笔法,写本国风景与人物,又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
方君璧一八九八年出生在福建省侯官县一个开明的绅商家庭,家族中的子弟青年时代多被送往日本留学,其中有六人参加了同盟会。她的胞兄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生活在分裂动荡的二十世纪,方君璧的一生也饱经忧患流离与生死考验。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她亲历河内枪杀案,丈夫曾仲鸣毙命,她自己身中三枪,死里逃生。而在事发前的两年中,她似乎已对命运有了预感,屡次在噩梦中目睹曾仲鸣遭遇暗杀。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客居法国的方君璧在日记中依然伤心地写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是我一生最伤心的日子。 ……若是没有三个小小孩子,那时需要一个母亲教养他们,我相信我一定也跟他一起去了。”但是她活了下来,并与历史一同前行,走过曲折蜿蜒的道路,最终目睹了梦想的实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一九四九年九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方君璧和许多有国民党背景的人一样,对新政权抱持犹疑、观望的态度,只身偕三个小孩重返法国。临行前,她在香港与李石曾、顾孟余等旧日师友辞行,面对历史变局与未知的国运,大家都有些惆怅,她亦暗自感慨,“真走了,要几时才回来呢 ”。在巴黎,她遭遇了事业上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就是欧洲艺术潮流的转向。战后的西方艺术界,抽象主义大行其道,不但她自己的画,连当年巴黎高等美院那些炙手可热的老师们的画,也都 “过时 ”了。一些博物馆和画廊的负责人表示喜欢她的画,但不愿为她开设展览。而对于那些正在展出的作品,方君璧也不以为然,在日记中说:“我一点不懂,心中很烦闷,觉得如果这样的可叫作画,那把从前几千年的画理都打倒了,也不用线条,也不用光影……所谓诗、韵、神、妙,都是落伍者的言论了,何必再用功画呢!”
她本想在巴黎以卖画为生,结果并不容易。国内的亲友又不断写信来求助,她在日记中说:“他们说没有饭吃,我们在此地举目无亲,将来如何,亦不能知。……有三个小孩,如何养大呢?七嫂等要我寄钱,我去叫谁寄钱呢。”这大概是她生平第一次为生计担忧。国内的家产已悉被没收。而当一九五○年五月,她从朋友处得知 “中国情形很好 ”时,当天在日记中写道:“我想如果做得好,即使我们破产,也应该的,也甘心的。”
在困难面前,她坚持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与标准,不懈地寻求自我发展,虽未大受欢迎,仍以其宁静、优美和富于诗意的东方气息,赢得了一些西方人的喜爱。一九五○年她在巴黎和伦敦分别举办了个人画展,一九五一年又在巴黎贡底画廊(Galerie de Conti)举办了个展。其后,她的油画《钱塘江》被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de Paris)购藏,作于淞沪会战时的国画《不食嗟来食》被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购藏。一九五七年,方君璧移居美国。整个五六十年代,她在香港、东京、曼谷、马来西亚、新加坡、台北、华盛顿、波士顿、普林斯顿、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等许多地方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广为海外美术馆收藏。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