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洛阳与建康之间:追寻魏晋之风

作者:蒲实

2020-08-19·阅读时长18分钟

139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044个字,产生42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明唐寅绘

故都洛阳

公元416年,北府军将领刘裕率舰队从黄河驶入支流洛水,溯流西行,逐渐驶近洛阳城。魏晋南北朝研究者李硕在他的新书《楼船铁马刘寄奴》里,通过《水经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些古籍,复原了刘裕这趟时空之旅的所见所闻。“进入洛水的一条支流——阳渠水,它通往环绕洛阳的护城河。洛阳是周武王灭商后营建的新都,东汉、曹魏、西晋三百年建都之地。中原倾覆百余年来,匈奴人、羯人、鲜卑人、氐人、羌人相继成为它的主人。这是东晋军队第三次开进洛阳:第一次是五十余年前后赵王朝瓦解,第二次是三十余年前苻坚兵败淮南。”

距离洛阳七里远,有石桥横亘渠水之上,名“七里桥”。这座桥用大块的条石砌成,巍峨壮观,桥拱是高大的半圆形,大型船只放倒桅杆后也能驶过。昔日洛阳人送亲友东行,经常到此话别分手,也称“旅人桥”。当时西晋王朝刚刚平定东吴,天下一统,国势正如日中天,方能兴建如此规模的工程,算来已有一百三十五年。汉末董卓之乱,洛阳全城都被焚毁,此时洛阳城中的宫殿,多为曹魏文帝、明帝两代所建。曹魏立国之初,复建洛阳宫,一改东汉的南北二宫对峙的分散布局,采用单一宫制。公元235年,魏明帝在洛阳又大修宫殿,修建主殿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太极殿前有通向宫城南正门阊阖门的主干大街铜驼街,由此形成一条由南而北的主轴线。明帝又于城西北隅建金墉城,具有制高点的作用,既是离宫暂住之地,又是军事性城堡。宗庙、社稷、街道的修整也在那时完成,一个官署府衙齐备,道路系统完整,殿堂楼阁林立,城池坚固高大的洛阳定格于此。一百三十五年中,这些默然的城垣曾见证过多少个皇帝来去,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又发生了何等缓慢的剧变。


宋武帝刘裕(视觉中国供图)


梁武帝萧衍(视觉中国供图)

刘裕的舰队继续西行。洛阳城头的堞雉逐渐浮现在树木掩映间,上面飘扬着晋军的旗帜。数千晋军正在毛修的统领下修缮城垣。渠水直通向洛阳朝东三座门中最北面的一座——建春门。建春门外路北有牛马市。“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嵇康因触怒司马昭,在此处被斩首示众。嵇康看到阳光的影子还未到正午,离行刑尚有片刻,遂向市人索琴一张,在人群围观下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然后引颈就死。这个魏晋风骨的影像与事迹仍然鲜活地映在随刘裕前来洛阳的士族文人记忆中,引得他们凭吊怀古。一切往事都随之逐渐复活。这是他们朝思暮想的故都。“永嘉南渡”一百多年来,回到这里的志向从未改变。让这些门阀士族后代深为缅怀的,是彼时洛阳城生活的流光溢彩和风流倜傥。洛阳曾是何等活跃的文化中心:撰《三国志》的陈寿、三曹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都曾为这里写下华彩篇章;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成员左思一写出《三都赋》,富贵人家便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遥想当年,司马氏的政治短暂结束了三国鼎立,但仅存在了52年。短暂和平中,等级制度变得愈发森严起来,历代禅让和封建土地制度的累积使得世袭封爵家族享有特权地位,形成门阀士族。官僚名士醉心于清谈,士族争相炫耀奢侈,洛阳兴建起豪华宅邸和著名园林,达官贵人终日宴乐。一些未曾有人察觉的历史暗流已在底层或边缘潜伏下来。

文章作者

蒲实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20个推荐 粉丝198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魏晋风度

士族 隐逸 田园 清谈 造像

169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