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竹林七贤,真实与想象

作者:丘濂

2020-08-19·阅读时长8分钟

389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62个字,产生2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七贤雅集图》王明明绘


实习记者/徐亦凡  主笔/丘濂

“竹林七贤”存在吗?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这七人因为“竹林七贤”的名号被后人视作一体,也作为纵情自我、竹林游弋的故事主人公成了中国士人阶层千年来钦羡的文化符号。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这段从古至今流传的“七贤”历史首次引发真实性的考量。

学术大家陈寅恪先生发出新论,认为“竹林七贤”并非历史实录,而是后人附会创造出的故事。陈寅恪在《清谈误国》中提出,先有“七贤”后有“竹林”,东晋士人受到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佛经中“竹林精舍”之名和《论语》中“作者七人”的说法,融合出“竹林七贤”一说。他认为,“竹林”既非地名,也不是事实的竹林。“竹林七贤”故事发生地在今天的河南焦作,陈寅恪考证称,焦作属北方而无竹。

陈寅恪的见解推动更多学者对“竹林七贤”真实性予以考证,带来了不同维度的质疑与讨论。

相对易于解决的是“竹林”问题。陈寅恪认为竹林是子虚乌有,而是来自对佛经的附会,但这种说法与《魏氏春秋》有所出入。学者卫绍生认为,《魏氏春秋》两度提及“游于竹林”,那不该是虚指,而应当有一个确切地点。学者范寿康则提出,“所谓的竹林,似乎并无一定的地点,他们七人都喜欢选择附近各处的竹林作为集会的地方就是了”。但《魏氏春秋》在叙述竹林七贤时,多谈及嵇康所寓居的山阳县,这里应当是七贤主要活动地点,也更可能是竹林所在地。

学者王晓毅则通过实地考察和梳理历史文献记载,试图证明,嵇康居所山阳,也就是今天的焦作在古代是有竹子生长的,甚至作为经济作物大面积人工种植。六朝地理文献《述征记》和《水经注》则明确记载,山阳嵇康园宅附近种有竹林。

即便确有竹林,七贤前的“竹林”名号是否仍有可能来自佛经呢?王晓毅对《大正藏》中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迦兰陀讲经园林的翻译进行了统计,发现共有“竹园”“竹林”或“竹林园”三种。但在形成“竹林七贤”之说的东晋初期,中国社会更习惯称竹林为“竹园”,直到七贤名号流传开后,佛经翻译中的“竹林”比重才有所上升。可见并非时人借佛经为七人命名,更可能是“竹林七贤”称号的流传影响了佛经翻译。

从佛道两教的分野来反驳陈寅恪也是一种思路。学者韩格平认为,用佛教意味浓郁的说法来为“道家情趣卓然的玄学领袖命名,既与嵇康等人对佛教的态度相抵触,也难以为中土广大士人所接受”,东晋时期儒释道虽然有融合,但还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学说。佐证是南京西善桥出土的东晋古墓壁画,在画中,七位魏晋名士与春秋时期隐士荣启期并列出现,而后者是众所周知的道家人物。韩格平据此推断,将竹林七贤的命名确定在道家范畴是符合士人共识的。

质疑还来自七人居所距离,如果相隔甚远,也可能成为齐聚山阳的阻碍。不过梳理史料可以发现,如果以嵇康寓所山阳为中心,其余六人都距其不远。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47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魏晋风度

士族 隐逸 田园 清谈 造像

169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