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20-08-1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01个字,产生4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南侧,维摩诘经变
登场
唐开元十九年(731),杜甫20岁。从这一年开始到34岁,杜甫进行了三次长途壮游,第一次便是吴越之地。他从洛阳出发,经水路到达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康城。这一行,杜甫结识了江宁人许登。两人同龄,相聊甚欢,作为本地人的许登便带着杜甫遍寻江宁城古迹。在秦淮河北岸的瓦官寺里,杜甫终于看到了这幅从前在古籍中出现的维摩诘像壁画,是近400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画这幅壁画时,顾恺之与那时的杜甫年纪相当,20岁出头。
谈到这幅壁画,总伴随着顾恺之年轻气盛又才气过人的故事。东晋兴宁二年(364),瓦官寺还在修建,寺僧四处请人捐钱筹款,却困难重重,没人能捐到10万钱,年轻的顾恺之出口便是百万。
根据《晋书》的记载,顾恺之是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世说新语》里说当时江南有四大望族: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根据各氏的特点,顾氏是“厚”。虽然到了顾恺之这一辈,顾氏一族中已没有像三国时期东吴重臣顾雍这样的显赫人物,但顾恺之依旧是名门出身,其父顾悦之曾担任州别驾、尚书右丞。在东晋的士族政治下,这样的出身为他跻身魏晋上流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这也不是他随口说出捐款百万的缘由。顾恺之把自己关在瓦官寺一个多月,绘制这幅维摩诘。在此之前,维摩诘几乎不会出现在佛教绘画中,而这幅壁画之后,顾恺之开辟了一种维摩诘像的范式。画完主体的身躯和背景之后,还差眼睛,顾恺之便对僧人说邀世人前来参观,第一天来观此像者,捐10万钱,第二天可捐5万钱。当时顾恺之虽然年轻,但已有些才名,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在众人参观期间,顾恺之给维摩诘画上了眼睛,寺院也筹得了他许下的“百万钱”。这段故事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如今已是顾恺之初登江湖的传说,带着极强的戏剧性出场。
杜甫对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充满敬仰,临离开江宁时,许登还将自己珍藏的一份摹本送给了杜甫。47岁的杜甫再次来到江宁时,写下“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的诗句来赞颂顾恺之。之后的人生中,他至少在两首诗中提到顾恺之和这幅壁画。
绘有维摩诘像的瓦官寺墙壁,于唐会昌五年(845)法难之际被移至甘露寺,大中七年(853)转入内府,唐亡后则不复存在。杜甫生活的盛唐到晚唐,晚于顾恺之的东晋将近40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绘画的发展由魏晋的“秀骨清像”至盛唐的华丽宏伟,无论流行的风格如何演变,魏晋之风在唐代仍备受追捧,如果说唐太宗对王羲之《兰亭序》和《乐毅论》的珍视是皇家的趣味,那么杜甫对顾恺之维摩诘像的迷恋便可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士人的喜好。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91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