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丨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

作者:叶嘉莹

2020-09-17·阅读时长4分钟

74799人看过
诗歌的吟诵有一种声律,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你要对诗歌的音乐、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能够随着声音跑出来。

01丨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

21.3MB
00:0015:33

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课。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中国有这么长久的历史,很多古代所读的声音跟我们现在的已经不完全一样了。中国古代有些字是入声字,在字尾有/p/、/t/、/k/的收尾。比如,我姓叶,读yè,可是广东话拼音中叶字是/ɣiep/,里面有一个/p/的收尾。所以,我们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一些入声字的发音了。

我们现在把这叫作普通话,因为我们中国地理面积广大,每一个省市常常都有本地的方言。可是古代中国沿袭旧的传统,实施考试科举制度。大家考试考中以后,都到北京来工作、做官。各地方的人南腔北调,不容易沟通和相互了解,所以就有了一种“普通话”。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广东人还是山东人,大家都说一种方便学习、交流、沟通的语言,我们叫作“普通话”,西方叫做mandarin,意为普通话、官话。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用普通话比较方便,可是读古诗时古人不是这样读的,有些还保留着入声字,且古代的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来读,一些格律就不对了。所以我读诗的时候,要特别提醒一下入声字的发音。

平仄

还有,我们中国古代的诗词不是平板地读下去的,而是有一种吟诵的习惯。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和理解诗的一个重要法门,也是自己创作、写诗的重要入门手法。我现在已经90多岁了,已经白白地过了一世,还没有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吟诵习惯。我觉得既对不起前代的诗人,也对不起我年轻的学生。

我在台湾大学开的课程本来是诗选及习作。我们不但要选读和讲解诗,也要学习创作。我给了他们各体诗的格律,平平仄仄。可是只知道平仄,写出来的也不是成功的好诗。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对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中国诗歌最盛的时期是唐朝,唐朝诗人中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所以他的新诗是要改的,而且是伴随着吟诵来改的。李白的诗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李白也是会吟诵的。可是我们的吟诵——真是很可惜——我们的吟诵断绝了。

我当时也知道,我写诗,包括写古文,都是高声朗读、吟诵的结果,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我们老师还说用英文的理论,要取径于楔形文字。可是读古诗跟古文时需要吟诵,才能真的体会作品,提高作品的水平。我只是生来觉得古诗文有一个调子,如果不出声音地读,好像不过瘾。所以一拿起诗和古文,我就喜欢大声地念,没有人教我,也没有人逼我。

声调

而这种大声的吟诵,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那时,我在北京老家的大院外院租给了许诗英先生,他是许寿裳的儿子。他当时在大学教书,我那时候是中学生,我见到他就给他鞠个躬,从来不跟他讲话。可是我在我们里边的院子,一天到晚都大声地吟诗和背诵古文,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后来到台湾遭遇到白色恐怖时,无家可归、寄人篱下,曾经生病几天不能起床,跟我吃奶的女儿在床上,盘旋了几天都没人管。可是,当我的先生被释放出来之后,我一到台北,许诗英先生就把我约到台大去教书,只因为他从小就知道我的背诵。

许寿裳

当我在辅仁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虽然不教我,但知道我的成绩。所以许诗英先生过世以后,我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其中一句是“书声曾动南岭客”,意思是我读书的声音感动了我们外院的南方邻居和客人,他就约我到大学去教书了,而且一教……他先是把我介绍到台大,许诗英做了淡江大学的系主任以后就约我到淡江。我以前的老师戴君仁做了辅仁大学的系主任,就约我到辅仁。

我教过3个大学,上午、下午各3小时,每天都是如此。我在台湾教了这么多学生,教过诗选、词选,也教他们习作,讲了很多格律,可我从来没有开口给他们吟诵过。

因为我当时只有30多岁,一个女先生如果在课堂上发出一种很奇怪、大家所不熟悉的声音,人家就会觉得非常奇怪,所以我很害羞、不好意思。所以,听过我讲课的学生,没有人真的听过我吟诵,因为我也没有教过他们吟诵。我现在这么大年岁,我觉得很抱歉。可能在我离开世界以前,要对吟诵有一个交代,我今天还是很看重这件事情。

我现在觉得,抢救吟诵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背诗的人虽多,作诗的人也很多,但背的时候不懂得平仄,作的时候作不出好诗,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诗歌真正的灵魂、精华。

所以我希望能把吟诵的重要以及各体诗词吟诵的方法公诸于世,不要秘藏在自己的一本书里。再不抢救,我们的吟诵真要灭绝了,而吟诵的灭绝,不管背多少诗,都会丢掉诗歌的灵魂、真正感发的生命,只剩下一个躯壳。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是重要的?

诗歌的吟诵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坐在这里,写个诗题,拿一本韵书拼命地凑,凑出来的诗一定不是好诗。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

首先,你要对诗歌的音乐、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它是一种先于文字的律动,在没有文字以前,你先有一种节奏的律动,语言文字是伴随着音乐节奏自己“跑”出来的。

真正的好诗都应该是这样,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一个拼凑出来的,是它自然“跑”出来的。可是这一定是,你懂得诗歌的吟诵,你的吟诵是适合这个诗歌的。吟诵重在感情跟声律的节奏,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再去唱。

很难说明那一种伴随着诗歌韵律出来的东西,它不是死板的,每个人都不同。同一首诗,吟诵时可以伴随着环境和心情而变:今天早晨吟得调子高一点,晚上吟低一点;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但与随便找个调子唱歌不同,唱一个七言诗的调只是唱歌,再也不会作诗。邓丽君会唱古诗词,但不会作诗。

吟诵是重要的,否则你教大家唱歌,教的却不是吟诵。吟诵很难教,但是非常重要。

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里。涉及到的图片和内容,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同叶先生一起

吟诵、品读、研习传统诗歌

感受声韵之美

文章作者

叶嘉莹

发表文章59篇 获得198个推荐 粉丝2400人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叶嘉莹·给国人的诗词课

诗词大家带你感受声韵之美

26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