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三星堆:未完待续的考古现场

作者:薛芃

2020-09-24·阅读时长19分钟

222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30个字,产生2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青铜大立人像

三星堆博物馆的修复中心实验室里,郭汉中拿出个绒布方盒。盒子里躺着一件青铜器物,不大,手掌心刚好放得下。一眼就能看得出,这是三星堆的东西——人形的雕像,脸型方方正正,大耳高鼻,双眼凸出,嘴巴扁而宽大,头顶有些残损。小雕像长着一副典型的“三星堆式”人脸,却架在鸟的身上。羽翼缺了一半,只剩下右侧,造型被抽象地塑造成宽展的“3”状,像是个随时可以上劲的发条。

这件被称为人首鸟身像的青铜物件,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缺损的部分比较多,但主体保存得很好,小巧而雕刻得精美,跟同时出土的青铜面具、立人、头像虽大有不同,却是一脉同枝。

在这个小东西身上,浓缩着人们对三星堆的无尽疑问:为什么会出土这么多人面青铜器?为什么它们长得如此独特?它们是如何被铸造的?那些硕大的青铜器从何而来?这些小而精的青铜物件又是做什么的?存在于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人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从哪儿来?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跟出现时期有所重合的中原商王朝有什么关联?三星堆文化又存在了多久?……

但眼下,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些从出土就一直伴随着三星堆的种种疑问,都没有文物本身的完整性来得重要。

9月10日,郭汉中和他的修复团队第一次从当年出土的大量青铜残片中,找到了一枚人首鸟身像的残部件。绒布方盒里,还躺着另一小块青铜残件,长有六七公分,镂空雕刻着精美的几何纹饰。“这是鸟身像上缺失的鸟尾部分,昨天我们才找到,匹配上。你们今天正好能看到,太幸运了!”郭汉中把鸟身和鸟尾拼接起来握在手上,鸟尾翘得很高,打破了原本雕像的静态感,一下子,“活”了起来。

找到鸟尾,只是个开始。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41个推荐 粉丝918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最美三星堆

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1962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