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绽放民乐之光:夜听秦文琛有感

作者:爱乐

2020-10-28·阅读时长8分钟

120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5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孙健

入夜独听秦文琛

大约从两三年前开始,我养成了夜听秦文琛的习惯。入夜时分,开一盏灯,独坐沙发,静静等待《太阳的影子IV》、《唤凤》、《彼岸的回声》或《行空》的音流响起,接着被放空的头脑就会被一点点填满。

夜听秦文琛,常让我有种难以言说的亲切。不消说,秦文琛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作曲家,在乐坛牢牢锁定了一个显要位置。但对我而言,他最具吸引力之处往往很简单且纯粹,就是他的音乐格外言之有物。在音乐学院念书时,我的大脑有意无意间被灌输了不少“新潮”音乐,其中不乏先有音响、后讲概念的作品。我也不止一次碰到过作曲系的学生先完成“混沌”“新鲜”的音响,后从唐诗宋词中生搬典故、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果这样比较,那么只能认为——秦文琛的作品属于另一个世界。

执着于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们,容易在新奇音响方面钻牛角尖,甚至时有带着听众走入“死胡同”之感。秦文琛的音响效果当然也新鲜,但都师出有名,绝不是为新而新、为变而变。他早年创作的中阮与民乐队作品《夜泊》是如此,近年来创作的古筝协奏曲《彼岸的回声》还是如此。倘若你纠结于新,会发现秦文琛的新讲求的并非是发明创造,钻进象牙塔搞音响实验,而是言之有物,踏踏实实用音乐给你讲一个故事。

文章铺垫至此,我也终于可以亮出底牌:若说这篇文章和你看到的大多数秦文琛专题文章有所不同,那大约是因为,我选择了民乐的角度。三十而立之后,秦文琛曾赴德国跟随当代作曲家尼古劳斯•阿•胡贝尔学习,如此扎实的海外留学经验,似乎更容易催生出在西洋交响乐领域独领风骚的作曲名家。秦文琛当然也在此列,但不纯粹。他是一个在职业生涯之初就靠民乐与西洋乐两条腿走路的作曲家。也就是说,西洋管弦乐或是中国民乐,单从作品上来看很难看出作曲家更喜欢哪一类。直至最近几年,这一创作习惯仍未发生任何改变。那么,秦文琛在民乐创作领域做得究竟如何?这正是本文的立题所在。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8374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亚洲当代之声

武满彻 \ 秦文琛 \ 尹伊桑

67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