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尹伊桑:交响曲中的隐喻

作者:爱乐

2020-10-28·阅读时长10分钟

37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0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磊

在所有韩国出生的当代作曲家里,真正获得世界级声誉的,恐怕唯有尹伊桑(윤이상,1917-1995)一人而已。这既是他值得骄傲之处,也让他多少有些“高处不胜寒”的独孤之感。而围绕着他成功的原因,似乎也是众说纷纭,争议极大。有些人认为他无非就是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思维下被造出来的东方明星,可谓生逢其时;也有人认为他作品中的政治性过于突出,远远高于其艺术性;还有人说,他的配器过于具象化与角色化,缺少一些动态的变化。而尹伊桑本人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传奇经历——生于朝鲜日据时期,参加抗日斗争,朝鲜半岛后光复时代曾经是韩国之光,但一度又因卷入朝韩问题在德国被韩国特工绑架回韩关押等等——又必然为他本人及其音乐作品增添一层神秘色彩。

在笔者看来,以政治性太强来否定尹伊桑作品的价值,似乎有些偏颇。事实上,不论是以显性抑或是以隐性方式探讨之,不论是在场抑或是缺席,作曲家都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政治观,而他创作的作品也都很难不被某种政治观“染/着色”。尹伊桑作品中常蕴含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不说明他的作品在美学价值上就一定大打折扣。恰恰相反,在各种虚无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下,他这种将音乐与社会政治有机联结在一起的尝试倒是更加凸显出他的担当与勇气。某些西方的批评家也许确实有借他说事的嫌疑,但这却并不能说明尹伊桑仅仅是个符号,仅仅是西方刻板化的东方形象。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五部交响曲,便可以充分看出他的原创性,还有他难得的、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毫不过时的人文关怀。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4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亚洲当代之声

武满彻 \ 秦文琛 \ 尹伊桑

67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