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俄罗斯套娃”与暴露疗法

作者:爱乐

2020-10-28·阅读时长11分钟

28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8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慕谐

今年,因为受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彻底停摆。每年三四月份本是欧洲最活跃和繁荣的复活节演出季。由于同城的柏林爱乐乐团每年在此期间固定坐镇温泉度假名城巴登-巴登,柏林国立歌剧院举办的音乐节成了节日期间柏林城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活动。为了弥补歌剧院暂时关门的空缺,歌剧院特意在官网上提供了过往演出的实况。其中也包括了去年音乐节上普罗科菲耶夫的冷门歌剧《情定修道院》(Betrothal in a Monastery)的新制作首演。指挥当晚演出的正是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领导了柏林国立歌剧院近30年的大师掌握着海量的曲目,对各个时期和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所涉猎,可以说是当代最全面的歌剧指挥了。当然,选择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喜歌剧作为歌剧院年度盛宴中的“主菜”注定会“得罪”不少的观众。观众们自然更期待听到他对瓦格纳或施特劳斯歌剧的重新诠释。不迎合观众的口味与想象,主动挑战kitsch的nostalgia,虽然巴伦博伊姆的此举有点“自贬身价”,但是对于古典音乐演出的拨乱反正,他的这一挑战又是绝对必要的。

巴伦博伊姆选择了与他数度合作的俄罗斯70后导演切尼亚科夫(Dimitri Tcherniakow),此前他们在柏林已有了众多的演出:《鲍里斯•戈都诺夫》《赌徒》《沙皇的新娘》《帕西法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他所有的这些制作都是对观众审美和认知能力出的一道考题。乐评人Friederike Walch在这些演出的推荐语中写道,“我推荐IQ超过常人的人去观赏这些制作,我推荐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去聆听如此豪华阵容的演出。”在他导演的传统俄国剧目中,观众们无法获得对昔日沙皇俄国怀旧的满足——华丽的服饰、装饰和建筑,但是,却能发现他对当代社会单刀直入的思考。比如,在他们合作的《沙皇的新娘》中,切尼亚科夫就引入了对最棘手的社会和哲学问题的探讨。他将传统的故事情节融入到了当今新媒体和元政治的语境中,以此打破虚拟(virtual)和实在(reality)之间的界限。序幕一拉开,在舞台背后的大屏幕上,就出现了电子邮件通信的界面:他们选出了一个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出来的虚拟“沙皇”来统领新的俄罗斯,而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权力则是由现代的科层化的官僚体系建构的。它向观众揭示了一个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即“实在”被“虚拟”(计算机程序和新媒体)所支配了。一个虚拟的“沙皇”影响着现实中“实在”的每一个角落。切尔尼亚科夫的这一设计契合了原剧本中Marfa 的遭遇。对于平民女子Marfa来说,高高在上的沙皇本应与她的生活毫无交集,根本无法影响她的生活“实在”,所以沙皇是“虚拟”的。但又正是这个虚拟的沙皇将Marfa选为他的新娘,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她的生活。在这个新制作中,切尼亚科夫依然以另一种方式探讨着虚拟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他从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了这对看似界限分明,实则极易相互转化的“矛盾”。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4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亚洲当代之声

武满彻 \ 秦文琛 \ 尹伊桑

67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