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何理解巴西种族问题

作者:读书

2020-11-27·阅读时长12分钟

151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89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樊 星

在电影《上帝之城》中,贫民窟生活阴暗暴虐,而混血少女安杰丽卡却像一束光,为主人公的回忆涂上一抹亮色。电影上映后,少女的扮演者艾莉丝·布拉加也迅速接到好莱坞邀约,在国际大片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与此同时,几位黑人主角却只能艰难谋生,甚至陷入吸毒、盗窃的泥沼。

上述对比构成了巴西种族问题的缩影。一方面,是巴西光彩夺目的混血成就,早在艾莉丝·布拉加之前,卡门·米兰达、索尼娅·布拉加等巴西混血女郎便在世界舞台上获得认可,证明巴西并不存在种族区隔,堪称多种族共处的典范;另一方面,则是巴西有色人种长久以来的弱势地位,尤其以黑人及深肤色混血儿为甚。他们大都从出生便带有贫穷的烙印,从此很难有机会翻身。

那么,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对混血巴西的称颂是改善了种族间的不平等,还是加剧了社会对底层黑人的歧视?有色人种的普遍穷困究竟是种族问题,还是历史遗留的阶级问题?是否应该以种族肤色为依据,给予特定人群入学及就业方面的优待?这些都是巴西社会近年来反复争论的话题。它们看似细碎、繁杂,但从根本上说,却可大致归结于一种理念层面的冲突,也即混血身份与多元文化之间的角力。

“混血身份 ”论是巴西二十世纪的主流话语体系,由巴西社会学家弗莱雷(Gilberto Freyre)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先提出。借助亚马多(Jorge Amado)等巴西作家对混血文化的赞颂,以及桑巴等富有巴西非洲特色艺术形式的传播,这一理念获得巴西国内外的广泛推崇。它将所有巴西人视为同一种族:由于巴西从未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不同人种长期通婚繁衍,因此这里每个人都是混血儿,并不需要区分黑人或白人。而即使巴西存在种族主义,也比其他国家更为温和。

多元文化论则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传入巴西,以纳西门托(Abdias Nascimento)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巴西黑人的种族灭绝》(O Genocídiodo Negro Brasileiro)为基石,自九十年代末开始越发获得社会支持。

这一理念侧重于巴西历史上对有色人种的压迫与社会现有的种族偏见,强调混血身份本质上是对黑人特性的 “漂白 ”与无视,而所谓“种族民主 ”则是对巴西式种族主义的包装与美化。只有承认这一点,让各族裔拥有保留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利,有色人种的弱势地位才能获得根本改变。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78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