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1-27·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66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长声
偶见网传某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当代美国作家哈金的《李白传》,称之为英语世界第一部李白传,不由得想到亚瑟·韦利。他是英国的东方学家,一九五一年出版关于李白的书,日本于一九七三年迻译,就叫它 “李白传 ”。
韦利生于一八八九年,自小显出对语言的兴趣。十八岁入剑桥大学,原想学经济,后改为拉丁语、希腊语古典。二十一岁毕业。左眼失明,也为不酷使眼睛,父亲让他跟亲戚经商,向南美出口钢琴,很有点郁闷。在西班牙邂逅法国画家,被介绍给供职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朋友,意外地成为他走进东方世界的起点。返回伦敦,按这位朋友的建议应聘大英博物馆。此时他对该馆一无所知,填写表格:大学专攻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希伯来文、梵文,能流利说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轻松阅读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九一三年六月,二十三岁的韦利入职大英博物馆,配属新设的东洋版画、素描部,整理馆藏中国画,编制中国画家索引。天生对语言感兴趣,也益于工作,开始学汉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眼疾免服兵役,在河边晒太阳看汉籍,那文字是英国人莫名其妙的,童子军报告警察,疑为间谍。
从小爱好诗,不到二十岁已读遍英国过去主要诗人的作品。也写诗,例如大学时代写人类污染自然的悲哀:人掩盖草地,砍倒森林 /沿河边扩展丑陋的城镇。想了解当代诗人,把市上的诗集统统买回来,他说:全买了也比流行的摩托车便宜。觉得一九○七年以来英国诗坛不景气,但是被一本一九一○年出版的《中国诗二十首》吸引。作者克利福德·巴克斯并不懂汉语,旅行中国之后到日本,一个姓井上的导游(旅游淡季做商贩,卖百合根)会英、德、法、俄语,还会中国方言。当时西欧报道日本,不是地震就是军舰,井上批评西欧只赞赏日本的物质力量(用英语写《茶书》的冈仓天心也这么说),还讲了一些比和歌富有哲理性的中国诗。巴克斯感动,回国后把井上的英译加工出版,期以在追求美的灵魂上建立东西之间的真正理解。韦利给巴克斯写信,说他读了《中国诗二十首》决心学汉语。
为解读中国画上的识语题记,到不久前开办的东方学院(后来叫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请教老传教士。后者做中国研究,说中国只有《诗经》,其他都不值一提。韦利不信,从学院图书馆的堆积中选了些看似容易的诗篇试手翻译。译出五十首,自费印制几十册,当圣诞贺卡赠亲友。十六页,封面用家里剩余的壁纸,颜色不一。这是一九一六年的冬天,他自学汉语第三年。
赠书名单上有影响英文学的埃兹拉·庞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T.S.艾略特。也送给偶然在朗诵会上结识的伯特兰·罗素,他给韦利写信:“中国风物的本质好像比西欧风物更具有爽快心情的纤细,我打算战后当首相,然后当一个能隐遁的中国人。”罗素坐牢时韦利寄去白居易《红鹦鹉》的译诗:笼槛何年出得身。也有人嘲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种事用不着中国诗人教。
一九一七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创刊《纪要》,刊登韦利译中国诗七十五首,占不少篇幅。出色的理解力、语言能力和诗才被高度评价。有媒体评论:读一下韦利的中国诗翻译,就知道新星出现在视野。西欧的诗在题材与表现上已经疲敝,像文艺复兴从古希腊文学发现未来一样,西欧诗人们应抛弃装腔作势的美学,现在从古代中国的诗当中发现未来的指标。伦敦的出版社一九一八年出版韦利英译《中国诗一百七十首》。这是他第一次正规出版,时年二十九岁。英国评论家康诺利说:这个译诗集 “把一个文明整个带入英诗中 ”。当年韦利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美术的第一篇论文,探究大英博物馆藏《清明上河图》。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