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华阴老腔:响彻关中的古韵

作者:艾江涛

2020-12-16·阅读时长19分钟

15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663个字,产生4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张四季家的院子里,喜民班的核心成员唱响老腔,对他们来说,老腔就像田间地头的劳作一样自然


摄影/张雷

三河口,吼出的老腔

火车沿着陇海线进入潼关,关中平原的典型地貌便出现在眼前。一场初雪中,南边隆起的秦岭山脉在银装素裹中巍峨而苍茫,北边与渭河夹峙中的平原不时闪过村落与房屋。往西不到20公里,便到了因位于华山之北而得名的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这片区域,由于毗邻渭河冲积扇下游,山河之间的距离从西段的10多公里逐渐扩展到50多公里。由北而来的黄河向东拐了一个弯后,在潼关县秦东镇接纳了渭河,再往西10多公里的华阴市三河口村,渭河则接纳了它的最后一条支流:洛河。

或许因为如今的洛河入渭河处与渭河入黄河处尚相距10多公里,三河口的地名才有了争议。比起更为人所知的潼关县秦东镇,73岁的华阴市双泉村村民张喜民更愿意相信,自幼从老辈人口中听到的、距此3公里外的三河口村,才是过去三条河流真正的交汇之处。

与这个地名有关,张喜民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还有这片土地上名为“老腔”的皮影戏唱腔。“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2006年话剧《白鹿原》中这段由作家陈忠实亲自操刀的老腔唱词,风靡一时。可是,当时少有人知,老腔已在这片土地传唱了几百甚至上千年。更确切地说,作为皮影戏的一种唱腔,很长一段时期,老腔是双泉村张姓家族赖以谋生的家族戏。由于恪守“剧本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老腔艺人主要集中在双泉村,演出范围也不过华阴及华县、大荔、蒲城、渭南等关中东部几个邻县。

去年老伴去世后,张喜民便搬到华阴市与儿子一起居住。当我在小区门口见到他时,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张喜民,一身笔挺的西装里只穿了一件红色的保暖内衣。他告诉我,一周前,他和喜民班的老伙计们刚刚从延安演出回来。

初听老腔的人,很容易被那种独特的苍凉激昂的声调所感染。这种特点,似乎从它的名称上也能看出。皮影戏流布广泛,与之搭配的地方唱腔不一而足。仅在陕西,便有老腔、碗碗腔、弦板腔三种。关中东部向以精致细腻的皮影雕刻著称,与之搭配,在当地比老腔更为流行的是碗碗腔。“碗碗腔过去一直叫‘时腔’,舞台改造后才叫碗碗腔。老腔和时腔刚好对应,一个跟随时代变化叫‘时腔’,一个代代流传下来叫‘老腔’。碗碗腔唱起来是有点柔弱细腻的那种感觉,老腔是豪迈大气的感觉。”张喜民还记得,过去有钱人请两台戏打对台,时腔往往对不过老腔,原因就在于,“时腔文雅,相公姑娘那种感觉,过去文化人少,老腔那种热闹的打斗场面更能把人抓住”。


华阴老腔皮影的幕后一景,签手张拾民正在操作皮影人物


老腔给人的这种感觉,其实与关中方言的气质完全吻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方言学者张崇为我分析了关中方言的特点:上声读作降调,好像石块重重砸在地上。或许正因如此,关中话包括用它所吼的老腔,都有一种慷慨倔硬的特点,这似乎也符合当地人对“生冷撑倔”的关中冷娃性格的自嘲。

既名老腔,其历史究竟有多久远?现存老腔唱本约有160多个,绝大多数是宋朝之前以征战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戏,此外还有一些封神戏和富有情趣的生活小戏。这些由张姓家族保留的唱本中,最早的一本是封皮上写着“乾隆拾年三月初二日”的《空城计》,距今已有300年历史。剧本是戏剧成熟的标志,说明老腔的形成尚要远早于这一时期。已经去世的华阴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杨甫勋,结合当地流传的老腔源自“湖北老河口镇乞丐孟儿”一说,在《华阴老腔》一书中得出自己的判断:“孟儿的说书艺术在明朝中期(约1500年)到了华阴泉店镇,并开始变革向戏曲演化,到了明朝后期(约1600年),已有了戏曲声腔的雏形,到了明末(约1640年),形成了老腔皮影戏,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不过,随着上世纪80年代双泉村汉代“京师仓”遗址的考古发掘,让人们对于老腔的起源,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从华阴市开车出发,不过9公里就到了双泉村。路上,张喜民给我讲起双泉村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工程启动时,华阴大片土地划为淹没区,张喜民家在内的十户村民在1958年一度迁居宁夏,后来由于双泉村地势较高,三门峡水库蓄水效果不佳,又于1962年搬回村里。原来的西泉店村和东泉店村合并为双泉村,并整体朝南边地势更高的地方迁移了一段距离。

京师仓遗址位于双泉村南面的瓦碴梁。这里西距华阴市9公里、离汉长安城130公里,北临渭河3公里,东距潼关今渭河入黄河口处10公里。遗址东北2公里处,是当年三河交汇处的三河口村。早在1949年前,这里便发现刻有“华仓”的瓦当。1980~198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经过4年发掘,发现这里正是修建于汉武帝时期,为长安储存粮食的“京师仓”。遗址北面一条被当地人称为“二华夹槽”的长达40多公里的槽形凹地,是历史上连接黄河的关中漕渠遗迹。根据目前发掘的6个大型仓房推断,京师仓按每年漕运数百万石粮食设计,储量非常庞大。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62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