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陶冶赖诗篇:诗人与造物

作者:读书

2021-02-19·阅读时长14分钟

50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8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商 伟 

提起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经历、人生体验和至死不泯的入世情怀。这固然不错,但杜甫的意义又不仅限于此。他还在天地造化的意义上来理解诗歌写作,开启了诗人造物的宏大想象。这是我们较少谈论的另类杜甫,但有了这一面,才构成了完整的杜甫,成全了他的伟大。

伟大的诗人不仅需要有细腻的感受力和博大的同情心,还要有勇气、魄力和胆识,要有思想的淬炼与智性的磨砺,尤其是在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中唐时期的诗歌和诗论都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其深度和广度为魏晋以下所罕见。但理解中唐的转变,根源却在杜甫,尤其是他晚年的诗作。而我们都知道,杜甫直至中唐才被重新发现,并开始产生影响。在中唐诗歌和诗论的历史转变中,有一个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正是诗人造物说。由此发展出诗人与造物争功的主题,导致了对诗人和诗歌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

杜甫在《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写道: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关于 “陶冶 ”一词,有的注家解作 “陶冶性灵 ”,语出《颜氏家训》,并引杜诗为例:“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但此处未提及“性灵 ”,当从仇兆鳌注:登临所见物色,有赖于诗篇的陶冶而斐然成章。又引王洙曰:“陶如陶者之埏埴,冶如工冶之熔铸。”简言之, “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 ”。陶冶的过程离不开机械和模具,即陶钧或陶甄(制陶使用的转轮)和熔炉,由此将黏土和矿石等原料调和熔化,塑造成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制作。“陶冶 ”用作动词,合“陶钧 ”与“冶铸 ”而为一。杜甫在此把诗篇比作了形塑和冶炼的技艺:物色虽多,仍有待于诗篇的陶钧和熔铸,如同黏土和矿石那样,被制成陶瓦和金属器物。诗篇因此是制匠之作,其形塑、营造之力,堪与匠艺媲美。

在秦汉典籍中,陶冶之功还往往被比作天地造化。洪炉大冶自不待言,《庄子·大宗师》曰:“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陶钧也是如此,故有 “天钧 ”“大钧 ”之说。落实到人世,则与圣王贤臣制礼作乐,治理天下相提并论。这些比喻因此被赋予了宇宙创化和规治人世的双重意义。而杜甫也曾分别在这两个意义上使用过 “陶钧”和“造化炉 ”的说法。

说到陶钧,大禹尤其值得一提。杜甫《瞿唐怀古》的尾联追怀大禹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此诗以 “西南万壑注,敌两崖开 ”开篇,极写大禹疏凿航道的奇观,但结束在对造化的礼赞上,“瞿唐天险,盖出于造化神力也 ”。“怀古 ”即追怀大禹之意,结尾却归功于造化,似与题意不合。明人王嗣奭的《杜臆》指出:“怀古亦怀禹也。人但知 ‘疏凿 ’之功,而不知其 ‘陶钧 ’之力。”所言甚是。杜甫的《柴门》曰:“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在杜甫看来,大禹劈山泄洪即辅翊造化之举,与造化彼此难分。

《瞿唐怀古》的尾联则说:大禹疏凿治水固然功不可没,但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他为山川赋形的陶钧之力。《尚书》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大禹的功绩在于平定水土,掌管和命名山川,由此奠定了地理疆域的文明版图。杜甫提醒我们,大禹正是 “陶钧 ”之力的

化身,无须向别处去见证 “陶钧力大哉 ”。

从“陶钧力大哉 ”到“陶冶赖诗篇 ”,杜甫将诗艺提升到了天钧造化的层次上来加以呈现,而诗人就正是诗歌世界的造物主或陶钧手。将作诗与造化陶钧相提并论的做法,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手里发扬光大,也普遍见于元稹和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为诗辩护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至此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