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安徒生:隐藏在童话中的人生

作者:读书

2021-02-19·阅读时长12分钟

210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0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杨稚梓

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一八○五至一八七五)喜欢书写自己,他的三本自传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出身低微的穷孩子通过不懈的追求取得了至高的幸福。这个故事还被他写在他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中,写在他脍炙人口的童话《丑小鸭》中,在他的一百五十六篇童话中一遍遍重复,逐渐变成了流传甚广的 “安徒生神话 ”。

然而安徒生并不是神。因为低微的出身,他遭受过社会的冷落,所以更加敏感小心,不会轻易把自己心中的伤口暴露出来。他的三本自传中充满了童话般精彩又成功的人生经历,而那些不那么幸福的片段、那些不符合人们对 “生命童话 ”期待的往事常常被作者有意略去。于是,读者在自传中看不到安徒生与全家挤在一个窄小房间中度过的贫苦童年、祖父的精神病带给少年的恐惧、开妓院的姨妈、他对同性的兴趣和对性又着迷又恐惧的态度,等等。这些阴暗的、触犯禁忌的、充满人性恐惧的心灵角落被删去之后,读者看到的只有一个脱离现实的 “神话 ”。正如安徒生自己所说:“我的心是一本日记,里面有几页被粘在了一起,这日记本身是每个人都可以查阅的。我行动的大多数理由都写在合着的那几页上。”(一八三三年一月十四日写给亨丽埃特·汉克的信)

这不能翻开的几页人生让安徒生在一生中无数孤单的时刻痛苦地战栗着。他渴望表达,但无法发声。同性恋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属于濒临违法边缘的禁忌,欧洲语言中甚至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这个不能言说的 “癖好 ”。而过于低微的出身、违背市民社会婚姻伦理的家庭、直系亲属的精神病显然都不利于安徒生被中产阶级和贵族读者接受。于是他像自己笔下的小美人鱼一样默不作声,忍受着撕裂般的痛苦,用沉默换取纯洁高尚的永生。

但秘密总会想方设法地透露出来。事实上,正是这些人生中的失意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必须要用生活的对立面——艺术抒发自己。安徒生发现,和其他文体相比,童话有助于弱化作者自我表达的渴望和担心被揭露的恐惧之间的矛盾。原因很简单:童话情节单一明确,各种场景和人物设计具有清晰的轮廓,往往被读者视为意义单纯的儿童文学。另一方面,越是简单,越不容易让读者仔细琢磨,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秘密隐藏在这些看似天真的情节中,而读者大多会被色泽艳丽、轮廓鲜明的童话元素麻痹,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情节下面还有深层的含义。换句话说,安徒生把童话转变为拥有两个甚至多个意义层面的加密文本,粗心的读者只会注意到文本表面的故事,细心的人和心有灵犀的读者则能通过隐藏的一些密钥找到另一个意义层面。作者使用这种写作方法,不一定是要暗示,隐藏层面的意义才更加重要;很多情况下,这种加密式的多层文本只是扩充了作品的意义,给读者思考和联想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安徒生把他的人生碎片加入童话文本的创作方法让这些优美的童话沐浴在朦胧的多重光线下,拥有一种永远话里有话的独特魅力。接下来,就以安徒生隐约指涉的自身感情为例,谈一谈他的作品中对多层面文本写法的运用。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安徒生独自到哥本哈根求学时,得到了丹麦艺术基金会的资助,这个基金会的秘书长尤纳斯·柯林成了安徒生终生尊敬的、被他视作父亲一般的长辈,而其子爱德华·柯林或许就是安徒生一生最爱的人。詹斯·安徒生的《安徒生传》记叙了这段感情对安徒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的影响。“谁也没被我这般痛击过,谁也没让我眼中涌出过更多泪水,但我爱谁也不像我爱您那样多。”一八三五年,安徒生在给爱德华·柯林的信中这样写道。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