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时不空逝,岁月留痕——《苏联的外宾商店》读后

作者:读书

2021-02-19·阅读时长10分钟

48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1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闻 一

在我研究苏联史的经历和记忆里,苏联的工业化问题始终是衡量苏联历史进程得失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在有关苏联的一系列论文中,衡量和评估 “工业化 ”的标准有三:一是以斯大林为首的政治局是如何决定 “工业化 ”的方针和具体措施的;二是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是如何因 “工业化 ”的决策相异,而分化成生死相抗的两派的;三是 “工业化 ”问题始终纠结在是以 “重工业 ”还是 “轻工业 ”为国家发展核心的问题之上。

上述三个问题都集中在政治领域,都是以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为标准。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很少,甚至没有从经济的角度、社会民生的角度、国家未来前途的角度仔细研究过苏联的 “工业化 ”。而对于斯大林所极力倡导并推行的 “直接工业化 ”的资金来源问题,人们一直深信斯大林的决断:“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是“工业化 ”的主要资金来源,“直接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 ”是苏联在极短的几个 “五年计划 ”的时间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迅速赶上并超越他们的快捷之途,是苏联前进的万无一失的两条屹立不倒的腿。

总之,在研究苏联的 “工业化 ”问题上,我们有政治上的宏观判断,却缺少细微深层分析的个案。而《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以下简称 “《外宾商店》”)一书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从微观上,从经济、民生和国家未来的视角上,重新认识苏联的 “工业化 ”,并展示出一个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图景。

《外宾商店》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一幅宏大的,但令人触目惊心的“工业化 ”图景。书里轻描淡写地点出了苏联领导人在 “工业化 ”问题上的分歧和争斗,没有从 “意识形态 ”的分歧来解读 “工业化 ”问题,更没有越出 “资金 ”问题,而对 “工业化 ”做出政治上的终极结论。这本书主题上讲述 “工业化 ”资金来源问题,实质上给苏联“工业化 ”问题研究者和愿意了解这种 “工业化 ”真相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能真正深入了解和研究苏联 “工业化 ”问题的个案与范本。可以说,《外宾商店》是舞台上的一张大幕,作者奥索金娜拉开这张大幕,向人们展示的是苏联工业化的全景式 “秘境 ”。

《外宾商店》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工业化 ”资金问题的实质,一是“工业化 ”的资金不是来源于农业的积累,而是靠向西方国家举借外债;二是外债的保证是俄国国库的黄金储备和征购居民保存的黄金私产;三是 “疯狂的出口 ”造成的黄金的锐减和外债高筑形成的“不断的还债 ”成为 “工业化 ”时期的怪圈。

苏联的 “工业化 ”并不始于一九三一年,早在一九二四年就开始了。对于 “工业化 ”的设想,斯大林是有很成熟的考虑的。我在《俄罗斯通史(1917—1991)》里曾经写过,斯大林 “主要考虑的是三点:一是不建新工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迅速恢复军工生产;二是不在边界一线建设工厂,以免战争的破坏;三是在大后方布置企业以为备战之需 ”。斯大林的这种考虑既是为了新生苏维埃的安全,也是因为苏维埃的口袋里没有钱,“工业化 ”的资金严重短缺。为此,斯大林曾数次警告莫洛托夫,要他 “做出坚决保证,即不经政治局批准不得在这一时期兴建任何一个全苏规模的工厂 ”。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55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