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们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的独立成为可能

作者:张星云

2021-03-25·阅读时长9分钟

115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91个字,产生8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我不是在倡导独居,但我想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独居?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家庭、社区、城市和个人生活意味着什么?”说出此言的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今年51岁,已婚,有两个孩子。

他还记得1995年7月12日的那个芝加哥清晨,人们本以为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夏日。但随着太阳的升高,酷暑临城,之后的五天里,芝加哥的气温急剧升高,最终热浪导致700多名市民中暑而亡,后来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芝加哥热浪”,被认为是目前美国历史上该地区最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

那时的克里南伯格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研究生,住在研究生院的单人宿舍里。他写的第一本书,就是研究“芝加哥热浪”。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他发现在这场自然灾难中,很多中暑去世的人都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芝加哥。于是他又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美国独居现象的兴起,尤其是独自一人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

按照当时学界发表的研究数据,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也没有可以经常交谈的人,人们愈发孤独,一切研究都在表明:独自生活的兴起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脆弱。

克里南伯格对这样的结论很担忧,于是在《热浪》出版并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后,他的下一个项目,就打算研究美国人的独居生活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隔阂问题,并得到了相关基金会的支持。

他采用定性的方法论,走遍美国,采访了300多名独居的人,有没有伴侣的单身者,也有想脱离父母独自生活的年轻人,还有离婚的人,以及想摆脱子女束缚的老年人。他将他们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又和同事一起分析了最可靠的美国社会模式调查数据《综合社会调查》。

结果让他意外:这些独居者的故事里,大多充满着自由的空气,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沉迷于自己的爱好和成长,没有牺牲,也没有附加条件,因而更自由地追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个体崇拜”。

实际上在调查中他发现,与已婚者相比,独居的人更愿意与朋友和邻居往来,更愿意前往公共空间与陌生人交流,甚至更愿意报名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这些结果都证明,很多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独居者与孤独、自私、冷漠等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克里南伯格再进一步,认为自己观察到的依然是冰山一角,并以此断言,独居已经不再是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乃至一场社会变革。

2013年,他撰写的《单身社会》出版,大获成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美国《时代》周刊把“独居”列为“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思潮”中的第一位。克里南伯格的调查数据证明,单身和独居的生活不再是社会怪象,而是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必然产物;他头一次将独居和单身作为一种相当正面的生活方式,乃至一种崭新的家庭组成形式,这一研究方向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也因此,《单身社会》在随后的多年中成为一部社会学“圣经”,所有研究单身社会和独居青年的研究文章或书籍,都会引用这本书的数据以及研究结果。

本刊借此次封面专题的机会,对克里南伯格进行了一次线上专访,和他聊了聊《单身社会》这本书写完后的8年来社会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他眼中的独居一代、单身社会,和将来的可能性。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91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