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独居,还不是青年主流的生活方式

作者:陈璐

2021-03-25·阅读时长6分钟

142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09个字,产生7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过一本名为《单身社会》的书,引起了不少人对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而在中国,近几年当我们提到独居青年时,似乎通常指的是“空巢青年”这一国内独有的概念,并且我发现国内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也有争议。所以在你看来,独居青年在社会学中的学术定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风笑天: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单身独居的现象相对中国更普遍,所以社会学家们也会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国内学界也就最近几年才开始对此有所关注,但一般都不是以“单身青年”“独居青年”的概念出现,而是以“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概念本身,我不太赞同。它实际借用自“空巢老人”的概念。“空巢老人”的意思非常清楚,孩子长大离家了,就像小鸟长大飞走了,只留下老年父母两人在家。用“空巢青年”概念描述那些类似美国的独居青年的做法并不恰当,也不准确,有点哗众取宠,不如单身青年、独居青年的概念那样明确。

“独居”,应该是一人户。不论是一人一套房子,还是一人一居室,进门后不需要跟任何人互动、来往,才叫独居。因为不论你愿不愿意,只要有共用的厨房、卫生间或者客厅,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必定会有互动。在国内,排除几个人合租一套房子的情况,真正的独居少之又少。很多人想扩大独居群体的数量或影响,把跟陌生人合租也算进来,这是不对的。

三联生活周刊:数据显示,中国独居率的增长速度位居全球前列。和西方自我独立意识的提升不同,中国独居青年群体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风笑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人口学是按照户口进行统计的。独居数据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不仅仅是针对青年人口。单人户在增长和年轻人独居,并不是一个概念。一人户数量在增加,并不意味着青年独居的数量在增加。实际上,我现在并没有看到中国青年独居数量越来越多的证据。

在中国,如果说独居青年群体真的兴起和增加,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大多不建集体宿舍,住宿问题由青年自己解决有关。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城市居民和单位之间关系很紧密,所有这些单位通常都会给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安排员工宿舍。然而在现今这种体制环境下,新员工通常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去哪里住?如何住?本地人住在家里,外来青年只能自己租房子,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会找人合租,但只要经济条件达得到,可能很多人想选择独居,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当然也有和西方类似的情况,家在当地的青年也会有想要脱离家庭,希望更自由,但如果经济条件达不到,就只能住在家里。所以对于我国来说,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体制的变化。

文章作者

陈璐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66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人住

独居社会的自由与孤独

4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