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单身的计算与婚姻的算计

作者:邢海洋

2021-03-25·阅读时长5分钟

933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94个字,产生6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插图 以独攻毒)


看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们对遗产的态度了。那时候英国的女性经济不独立,是没有遗产继承权的,小说中的很多情节涉及遗产继承的种种算计。在简·奥斯丁的《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的堂兄艾略特突然出现了,成为安妮父亲的财产继承人。这个家伙是为了获得遗产不择手段的伪君子的代表,他表面上是个绅士,实际却干出了很多龌龊的勾当。有位女士追求安妮的父亲,艾略特坐不住了,先下手为强,主动去勾引这位女士,还把女士发展为自己的姘妇。

在这样一个男权世界里,聪明机智又持家有方的女子孤苦无依,只有嫁人一条路,昏聩无能或狡猾贪婪的男人们却饱食无忧。好在一番波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安妮终于嫁给了温特沃斯上校。作为女人,总算圆满了。

在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没有财产权,只是家庭的附庸。未嫁之前是父亲的附属品,嫁人后从夫,也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难怪恩格斯写道:“现代的独立家庭是建立在对妻子公开或隐蔽的奴役基础之上的。婚姻制度起源于父权对血统纯正的渴求,本质是对女性生育权的剥夺和掌控。婚姻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一种男权文明的象征。婚姻本质是保障每一个男人有自己的奴隶。”

19世纪初开始,经过漫长的变革,英国的继承法才摆脱了中世纪封建特征,女性才有了和男性平等继承的权利。可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财富涌现的19世纪,按照恩格斯的观察,“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针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不是根据个人品质,而是根据财产”。而中国传统上的门当户对,以及当下的“985对211”,似乎沿袭的仍是古老的等价交互的婚姻传统。

在对待婚姻的定性上,恩格斯或许过于直白了,但婚姻在私有制社会,作为一种家庭经营形式,肯定是以财产的保全和增值为第一位的。在西藏,过去一妻多夫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为使家产和劳动力不分散,就出现了兄弟共同娶一位妻子的现象。一家中,长子先娶,是为家长,弟弟们长大后自愿加入进来,共同组建一个大家庭,共同扶养下一代。一个家庭中男劳力也是各有分工,善于经商的跑外做生意,力气大的留守在家里干农活儿。西藏有句俗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一妻多夫的家庭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废除,以至于实行区域自治的西藏对此拥有“变通条例”,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这是保护家庭财产不分散的一种办法。由此可见,在生产力低下的阶段,如果单打独斗,人类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恶劣的自然条件,只有以婚姻维系尽量大的家庭结构,形成一个生存与繁衍的共同体才能维持生存。

可问题是,当社会财富足够维持人类生存,且有极大剩余的时候,婚姻是否还应该以保全财产、创造财富为目的。恩格斯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女性获得了经济独立,就再也不用为了经济来选择结婚对象了。促成婚姻的唯一动力将是爱情。那将是一种什么形式的婚姻关系呢?恩格斯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意见,但我们其实可以猜测,在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人们最可能实行的是“自主性关系制”,一种以个人情感意愿为决定因素,而不掺杂任何物质利益或其他非情感因素的单纯的性关系。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2966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人住

独居社会的自由与孤独

4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