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巍
2018-02-07·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67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德性伦理、边沁代表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代表的目的论伦理分别提出了三种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最高的善,它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会为幸福而去做什么,但我们幸福不是为了别的目标。其次,幸福应该是自足的,它本身就能使生命值得过。照此标准,哲学家沉思的生活最幸福,因为哲学思考不需要什么助手和昂贵的设备。财富会被偷走,政治盟友会背叛你,但只要你活着,谁也拿不走你通过思考获得的启蒙。
功利主义者认为幸福即快乐。边沁整理过一个快乐清单,列出了能制造快乐的东西,如技能、权力和虔诚的心,以及会带来痛苦的东西,如贫困、难堪和坏名声。如果你需要决定是否应该去看望年迈的父母,你只需对照清单,比较一下看望父母带来的快乐和它产生的痛苦。如果结果是快乐大于痛苦,你就可以计划出行了。
在康德看来,做人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幸福,如果人要追求的是自我保全或者福利,靠本能更加有效。所以理性在道德上的作用是产生善良意志、去尽自己的义务。善良意志是最高的善。幸福则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因为所有寿命和能力有限的存在都说不清他想要什么。只有全能的存在才能确定什么能让他幸福。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980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