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02-07·阅读时长3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784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14年9月7日,库尔德人“决死军”女战士尼加尔的父母在她的坟墓前痛哭。19岁的尼加尔在三天前牺牲于对“伊斯兰国”的作战中
)
萨达姆·侯赛因高6米的全身铜像,于2002年4月28日,即这位政治强人65岁生日当天,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巴格达乐园广场(Sahat al-Firdaus)揭幕。与河西充斥着浮夸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巨型广场的政府街区“绿区”相比,位于卡哈尔街和穆萨纳·谢巴尼街交叉口附近的乐园广场面积远为局促,不免使慕名前来的外国游客大失所望。但对统治伊拉克进入第23个年头的萨达姆本人来说,这依旧是一个象征意义足够突出的地点:在广场东北角,是以伊斯兰教斋戒期结束之日命名的“斋月14日”清真寺,代表这个国家的宗教传统。西侧并排的两栋大楼是80年代修建的地标性建筑——18层的巴勒斯坦饭店和118米高的喜来登伊什塔尔饭店,代表海湾战争之前的黄金岁月。沿着穆萨纳·谢巴尼街继续向东北方前进,则可抵达占地200英亩、年访客数量超过150万人次的巴格达动物园;在国际制裁的压力下,这是伊拉克人少有的休闲去处。而萨达姆的铜像就矗立在这些建筑之间,傲慢地俯瞰着这里的一切。
2003年4月9日,美军攻下底格里斯河畔的总统行宫之后第三天,前国家摔跤队队员卡齐姆·谢里夫手提一把10公斤重的大锤,抡出了砸向铜像基座的第一锤。路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调来一辆M88A2“大力神”型装甲回收车,将钢索套到铜像的脖子和脚踝上,随后发动柴油机,高举右手的“萨达姆”从6米高的底座上重重跌落下来。聚集在巴勒斯坦饭店露台上的各国记者拍下了巴格达人向铜像吐口水和丢鞋的镜头,并通过电视信号和互联网传递到全世界,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富煽动性的一个画面。两个多月后,残留的基座上重新竖起了一座由年轻艺术家艾尔·达维里设计的绿色现代主义雕塑: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共同托起冉冉上升的新月和太阳,代表了伊拉克各民族和各教派的团结一致。
整整13年过去了。踏进巴格达城的美军作战部队,大部分已在2011年底之前撤出;剩余的安全人员和军事顾问回缩到西岸的“绿区”,托庇于萨达姆时代残留的高大政府建筑。巴勒斯坦饭店和伊什塔尔饭店在装修之后重新开始接待外国旅客,但多次遭到迫击炮、汽车炸弹和火箭弹的袭击,不得不用数十米长的“布雷默墙”将底层整个包围起来。达维里那座赶制出来的“团结”雕塑,因为锈蚀严重,已经在2013年被拆除。就连挥出第一锤的谢里夫,也开始对当初的激情之举感到后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那座光秃秃的底座上方,至今还残留着萨达姆铜像的一只脚掌,仿佛他才是这出悲喜剧最后的胜利者。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496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