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惠珍
2021-05-25·阅读时长6分钟
大家好,我是郝律师,欢迎来到人人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课。
上节课“正当防卫”的内容讲完之后,给大家留了一个思考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答案呢?
学生阿俊在课余时间为赚取生活费,兼职做家教,在去家教途中,同行的一名中年男子无意撞到阿俊,两人因此发生争执并升级为互殴。导致中年男子左腿骨列,轻伤二级,学生阿俊被指控故意伤害。你认为阿俊属于正当防卫吗?
答案:法院认定阿俊的行为构成了正当防卫,且正当防卫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亦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第九条规定:“因琐事发生争执,双方均不能保持克制而引发打斗,对于有过错的一方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或者一方先动手,在对方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仍继续侵害的,还击一方的行为一般应当认定为防卫行为”。中年男子对阿俊实施的行为,符合《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的“被害人有过错,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的情形。
我们今天将继续第四章社会篇的内容。相信听众朋友们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不知道大家生活之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有人在社区附近举办以养生为名的讲座,然后刚开始让老人们早早的去等候在现场,分发一些小礼品,或者一些免费养生的茶水粥,然后聚起来听神圣的讲座,再不知不觉地掏出口袋的钱去买一堆毫无价值的“神药”或“神器”,不管他们的孩子如何劝诫他们,他们趋之若鹜,根本就听不进去。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就是困扰很多子女的话题:老年人(父母)买传销公司保健品被骗,该如何维权?
我们来看个真实的事件:王某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名保健品传销从业人员,从2012年2月至6月,王某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吸引了近300人加入到传销中。王某坦言,他搞传销,也是摸准了中老年人的心理,打出“ 产品试用,不好不给钱”“不强迫购买”等招牌。老年人好面子,收到赠品,又参观了工厂,一般不好意思拒绝之后的保健品推销。此外,公司里还有一个制度,买满3000元产品就有一个优惠卡,优惠卡有50%的利润空间,“你办了卡,就可以便宜50%。”这又让老年人感觉“挺便宜的”。王某在他居住地周边以“产品推介会”的形式传销保健品,非法敛财,最终被无锡法院判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获刑一年零三个月,并处罚金两万元。
一、如何识别是否是传销组织呢?
这个话题我们在上一节课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针对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案例,通常构成传销的会有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编造诱骗他人参加传销的借口。传销组织常用的借口有:合法直销、加盟连锁、包治百病、免费医疗等。
第二步:寻找“邀约”对象。在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案子中,则通常会通过社区人员来进行“免费活动邀约”,或者以发放小礼品、免费抽奖活动等方式进行人员吸引。
第三步:“热情”接待新加入人员。传销组织要求对新来人员做到“三热”,即热烈欢迎、热情款待、热心帮助,称“三热”为沟通。
第四步:聚会、上课、演讲,实施思想和精神控制。将加入组织的人员集中在一起聚会,聚会中大家一起唱歌、喊口号、鼓掌。在进入极度亢奋的情境下,请“讲师”上课,以所谓成功患者现身说法,主要是介绍自己久病不愈后服用该公司的何种产品、如何购买等经历。
总之一句话,如果该保健品各种宣称“包治百病、长生不老、老少皆宜、灵丹妙药”等人生鸡汤,并且首先以免费为噱头,然后通过各种名目要求支付高昂费用,那么老年人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二、如果家人遭遇保健品传销式骗局,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记得通过网络对公司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背景调查,比如上节课郝律师给大家推荐的几个网站: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启信宝、企查查、天眼查等网站;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最重要的是,如果老年人自己拿不准主意,一定要先跟子女沟通,进行核查。
其次,需要正确认识保健品。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改善机能、调节身体状况,但是不能治病。如果还是需要购买保健品时,务必要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请认清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不要购买无保健食品标识的非法保健食品。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消费者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c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第二,应仔细阅读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按需购买。看清楚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注意事项、保质期等相关信息。第三,要索取、保存发票、小票。
再次,一旦发现中招,应当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可拨打12345电话举报。如果发现商家的保健食品,具有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情形的话,在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应当保留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
三、互联网保健品骗局
现在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大多数人对保健品骗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健品传销的行骗方式也随着互联网时候的发展不断更新,披上了各种“养老O2O”的时髦名词,对于缺乏辨别意识的老年人来说,也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比如现在各种传销公司会打着国家“居家养老”的旗号,在社区开设“养老中心”,提供提供老年保健药品和器械,在线下同时召集社区老人一起娱乐,附带为老人提供免费的体检问诊服务,一旦查出病来了,再忽悠老人去网上商城买他们的保健产品,而这些保健产品的本质无非是简单的维生素等营养品,但是却价格高昂。同时在线下公司还会给每个老人配备“幸福助理”,他们对社区孤寡老人嘘寒问暖,关怀无微不至。他们的目标依然非常明确,身边有点积蓄的孤寡老人,没有子女陪在身边,需要关怀,又施以小恩小惠,免费牙膏、听课发鸡蛋、免费体检的方式,捏住这些老人的软肋。同时,还会提供所谓的“医疗旅游体验”,召集老人们免费出游,到达目的地之后再推销保健产品,宣称是长寿村的秘密,享受免费出游的大爷大妈们,只有乖乖掏钱。
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听众读者,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遇事及时和家人沟通交流,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一旦陷入损失钱财的困境也不要慌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损失扩大化。千万不要碍于面子选择沉默,这样只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子女,应当多给予父母精神关爱。随着年龄变老,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老人们会过度自身关注健康,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一些老年人宁愿相信保健品营销人员,也不相信自己的子女和执法人员。这说明,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家人或亲朋好友,介入得太晚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他们的关心也不够,才被骗子抢了先,钻了空子。如果老年人子女和家人平时多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通过现实案例让他们提前了解保健品营销常用的伎俩,也就等于是提前在老人心里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那么他们上当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子女多带老人进行正规的体检,听正规的健康讲座,让老人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让老人感受到子女把他们的健康当回事,从而避免比骗子钻空子。
最后,我们还是留一个思考题:67岁的王阿姨退休在家,在一场免费的健康咨询活动认识了工作人员“小张”。小张向其高价兜售的保健品瓶身上赫然写着“本品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问你觉得小张售卖的产品是否合法?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欢迎大家回看,也欢迎大家分享给更多的人。朋友们下一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发表文章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