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希
2021-10-29·阅读时长7分钟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本期听外刊,我们继续大师的秘密系列,上一次我们介绍了画家大卫·霍克尼(天价画作背后的心酸 | 大师的秘密),这一期我们来说一说美国科幻小说家、最近热映的电影《沙丘》原著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如果你不了解弗兰克·赫伯特和他的《沙丘》,那就太好了,正好我今天好好和你说一说。
电影《沙丘》剧照
1986年2月11日,65岁的赫伯特因癌症去世。两天之后,美国《纽约时报》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报道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上。
其中,还有一段对《沙丘》销售量的描述,上面说,“赫伯特最著名的小说《沙丘》,自1965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销量超过1200万册。”同志们,1200万册,而且50多年过去了,我们就假设,50多年没有一个人买,这个销售量放在今天也着实惊人。
《沙丘》讲述的是,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行星厄拉科斯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故事。而沙丘就是行星厄拉科斯的另外一个名字。
好,引起了您的注意,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弗兰克·赫伯特的生平。1920年10月8日,赫伯特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马。因为家境贫寒,赫伯特在18岁离家出走,跑到俄勒冈州的塞勒姆,投奔叔叔婶婶。1年之后,19岁的赫伯特谎报年龄,在《格伦达之星报》就职,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二战期间,赫伯特作为摄影师,服役于美国海军修建营,之后因病退伍。战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书。
弗兰克·赫伯特
26岁那年,赫伯特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贝弗莉·斯图亚特。当时,他们是班上唯一有自己的作品,而且还靠作品赚了点钱的人。让我们记住贝弗莉·斯图亚特这个名字,我认为,没有她也不会有《沙丘》这部作品。我们后面具体说。
29岁,赫伯特一家搬到加州,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弗洛伊德、荣格、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作品,还接触到了禅宗,这些积累对一个作家来说,影响深远。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个作家的所谓的“创作黄金期”是30岁至40岁,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故事《寻找什么》在他32岁时出版了,之后,赫伯特在各种杂志上陆陆续续刊载自己的科幻小说。就在创作黄金期的最后一年,39岁的赫伯特开始了《沙丘》系列作品的创作。
其中,《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被称为“伟大沙丘三部曲”(The Great Dune Trilogy)。很多外刊上都会有“一生必读”书单,这些书单上几乎都会有《沙丘》这本书。
《卫报》2015年7月3日刊
在1959年,也就是赫伯特39岁的时候,如果你走在俄勒冈州佛罗伦斯附近的沙丘上,可能会遇到一个身材魁梧、蓄着胡须、性格外向的人,他还挺时髦的,穿着雷朋飞行服在沙丘上走来走去。这个时候的赫伯特还没有开始写《沙丘》,那他在干嘛呢?
其实,他正在为杂志的环境保护栏目写稿子。在太平洋强风的推动下,这个区域的沙丘一直向东移动,所到之处全是风沙,影响居民生活,久而久之就会掩埋沿途的一切建筑物。为了治理沙丘,美国农业部就引入欧洲海滩草来稳定这些流沙。请大家记住欧洲海滩草这个名字,我后面会说这些植物现在怎么样了。而赫伯特的工作就是调查沙丘的治理情况。赫伯特在调查反馈中说,这些沙丘的破坏力堪比海啸,它们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这段时间,赫伯特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出一种生态系统,使沙漠变成绿洲。
不久之后,赫伯特对沙丘的研究,变成了对沙漠和沙漠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让他把原来的调查稿子写成了两部短篇科幻小说,但是他依旧不满足,又将短篇小说扩充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诗级巨作《沙丘》。
按理说,在《沙丘》出版之后,赫伯特应该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幻作家吧,但他对这个头衔没有太当回事,而是做了很多环境保护的工艺项目。他不仅给《西雅图邮报》写过教育类文章,还在华盛顿大学做过环境保护演讲。他还自己建造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发电机和甲烷燃料发电机等等。在1981年的采访中,他称自己是一个“技术农民”。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赫伯特的妻子贝弗莉·斯图亚特吧,按说赫伯特和斯图亚特在大学期间就有了自己的作品,俩人应该不相上下吧,那为何后来赫伯特成为了科幻小说作家,斯图亚特却一直默默无闻呢?其实,为了让赫伯特专心完成《沙丘》,斯图亚特以一己之力抗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
在《沙丘》出版5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你前往俄勒冈州佛罗伦斯附近的沙丘上,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赫伯特走来走去的沙丘,还是会看到一些美国农业部的工作人员走来走去,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正在铲除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谁呢?就是赫伯特那个年代,美国农业部费尽心思种下的欧洲海滩草。现在,他们想让沙丘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朋友们,你们说折腾不折腾,但是这种折腾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就是创作的巨大机会。大家猜一猜,10年或20年后,会不会又出现一位对外来入侵物的研究极其痴迷的作家,再出版一系列史诗巨作,名字叫做《草》。
其实,每一部科幻题材作品,都多多少少反映了产生这个作品的地点和时间。比如,《魔戒》是关于法西斯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权力的游戏》反映了政治的不稳定;而《沙丘》关注的问题是环境压力、人类潜能等问题。
《纽约时报》2021年10月23日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赫伯特对于沙丘的痴迷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有点超前。上世纪60年代,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很多地区都是郁郁葱葱的,尽管赫伯特所在的俄勒冈州存在沙漠,他生活的大部分区域应该还是以绿色植被、花园为主的。生态保护似乎是2000年之后,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赫伯特对气候、环境这么上心呢?我在美国《纽约时报》2021年10月23日刊中,找到了答案。据说,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土著社区遭受了一些很严重的环境破坏,而赫伯特与华盛顿州的土著部落有密切的接触。土著环保主义者提醒他,工业制造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而且,不仅在美国,这种破坏可能会在地球范围内蔓延。大家也会在《沙丘》中看到作家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种警告。赫伯特又将这种警告传递给读者,他帮助读者思考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在湖泊或森林层面,而是在整个星球层面。
此外,在赫伯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土著生活对他的影响。在《沙丘》中,沙漠波浪中游动的巨大沙虫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幕的设置,其实源于土著需要用小小的鱼叉捕杀鲸鱼的场景。
《连线》2021年10月7日刊
如果大家认为《沙丘》这部作品的内核仅仅是环境保护,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这部作品本身,沙丘中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元素,水。谁拥有水,谁就可以在沙丘的世界中成为主宰。
美国《连线》2021年10月7日刊,采访了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赫伯特,自从父亲去世,布莱恩继承了《沙丘》系列的创作,持续推出相关作品,据说,他这次也参与了《沙丘》电影的编剧工作。在布莱恩看来,《沙丘》既是一本关于环保主义的大部头,还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更是一部有关政治的书。
在赫伯特去世前,他给布莱恩讲了一个词,叫做“水力专制”,意思是用水资源来控制百姓的政治体系。就是因为这个词,赫伯特经常思考有限的资源对政治的影响,最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水上。赫伯特认为,过去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水域的政党,其实控制着整个区域的环境,也控制着环境中每一个人。
《连线》2021年10月19日刊
说到水,我们就来说一说《沙丘》中一项先进的技术——那就是吸收各种体液的衣服,穿上这件衣服,人体排出的汗水、尿液、粪便等都能被回收作为饮用水。对这个在上世纪60年代幻想出来的技术,美国《连线》2021年10月19日刊的记者,提出了一个质疑,虽然有点刁钻,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连线》的记者问,既然这件衣服什么体液都能收集,为什么不能收集月经?
其实,纵观很多科幻类小说,几乎没有看到哪个先进的技术对月经的收集和处理。就算是美剧《最后一个男人》里,全员女性也没有讨论过月经的问题。而且,科幻小说并不是不谈人体。我们经常会看到电子人、超人类主义、虚拟世界等等,这些都挑战着人们关于身体以及身体功能的观念。如果作家们想要讨论月经,其实是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但很少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收集月经的技术也没有出现特别大的飞跃,NASA曾建议第一位美国女性宇航员萨莉·莱德在一周的太空之旅中,携带100根卫生棉条。你看,即使都上太空了,女性还是离不开卫生巾和卫生棉条。
好,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如果你对弗兰克·赫伯特和他的《沙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