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有能力有财力的茨威格为何自杀?| 大师的秘密

作者:李南希

2022-01-31·阅读时长6分钟

6715人看过
【听外刊】《纽约客》如何评价茨威格的作品与自杀的关系?

有能力有财力的茨威格为何自杀?| 大师的秘密

14.8MB
00:0010:44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2022年是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去世第80个年头,本期听外刊,我们继续大师的秘密系列,来聊一聊这位中短篇小说巨匠。之前大师的秘密系列我们研究过画家大卫·霍克尼《沙丘》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欢迎大家在文稿区点击链接,免费收听。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第二天,《纽约时报》就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同时还刊登了日本军队在巴厘岛溃败,以及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的报道。在遗书中,茨威格说,“我的母语已经从我身边消失,我的精神家园欧洲也已经毁灭了。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敬!愿他们在漫漫长夜之后仍能看到黎明!我太不耐烦了,只好继续往前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茨威格是欧洲被翻译作品最多的作家。他除了创作小说和传记之外,还创作了大量戏剧、诗歌、游记和散文。他也会用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讲,还非常热心肠的在经济上给予很多作家帮助。

这么看来茨威格是个有能力有财力的作家,为什么会自杀呢?而且说“自己的母语消失了”?还说自己“太不耐烦了”?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想要知道这些秘密,我们必须了解三个东西,茨威格的出身、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作品。

 

美国《纽约客》2012年8月20日刊讲述了茨威格的出身,我们来看一看。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2/08/27/the-escape-artist-3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个富裕的纺织商人,母亲来自意大利的银行世家布雷陶尔家族。出生就坐拥巨额财富,让茨威格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如何安排呢?在欧洲各地旅游。茨威格的一位朋友曾经说,无论你在哪里见到茨威格,他的态度都让人觉得他的房间里有一个装了一半的手提箱。无数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茨威格少爷的生活。这位少爷还有一个爱好,收藏名家手稿,歌德、贝多芬、莫扎特的手稿一应俱全。茨威格说,他的收藏源于自己对一件艺术作品创作的迷恋。也有人认为,这说明茨威格经常逃离日常事物,试图进入伟大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就是因为有钱。

当然,茨威格不仅有钱,还是很有才的。在大学时期,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作品出现在当时最著名的维也纳报纸上。他的成功让他的父母相信,他可以不为家族企业工作也能养活自己。之后,茨威格开始与各种名家交往,在布鲁塞尔结识了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仑,在巴黎认识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叶芝、雕塑家罗丹,就像收藏手稿一样,茨威格孜孜不倦地收集着大神级别的朋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从事战时新闻服务。罗曼·罗兰对茨威格的影响让他越来越反对战争。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间休假,并写作戏剧《耶利米》来反对战争。战争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奥地利,住在萨尔茨堡。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完成《人类群星闪耀时》,在书中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五个时刻进行描写,大家可以点击文稿中的链接,收听书籍的有声书。这些时刻有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比如滑铁卢战役中未能及时增援拿破仑的法军元帅格鲁希,有的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比如亨德尔的中风与感悟。情节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这部特写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他也开始写作传记,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等人的传记。

1933年,当纳粹党掌权德国,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国被禁封。他的第一段婚姻也结束了。1938年,奥地利也陷入纳粹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国,跟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结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茨威格离开伦敦,途径纽约、阿根廷和巴拉圭,最终到达巴西。大家知道,这距离茨威格自杀还有3年时间。

美国《纽约客》对茨威格的评价是,他一生都在离家出走。战争开始之前茨威格是旅行和交友,战争开始之后,一旦流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没有了避风港,人就会倍感压力。在最后几年的生活中,茨威格一直没有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来反思欧洲的命运,或者说自己的命运。终于有一天,他认定了巴西是一个新的开始。

 

英国《BBC新闻》2017年2月22日刊认为,茨威格在巴西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后代和谐共处,似乎这里没有肤色限制,没有种族隔离,没有人种的分类。而且,茨威格对于巴西的称赞收获了无数粉丝,他只要演讲,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他的每日行程被印在各大报纸上,几乎是明星般的待遇。但是巴西也有问题,这里没有茨威格想看的书籍和大神朋友,茨威格和妻子也不太适应这里的气候。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巴西以种族为由限制犹太移民,但由于茨威格的名声,为他开了个特例。但是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这些事件在茨威格看来就像眼睛中的沙子,而且沙子日益增长,终有要命的时候。(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70221-zweig-the-writer-who-dreamed-of-a-world-without-borders

大家不难看出,茨威格优渥的出身,前半生顺风顺水的经历,都让后半生的遭遇的战争和动荡的生活显得更加残酷和无情。当我们再读遗书中的只言片语,似乎也理解了这个活生生的人为何要放弃生命。据说,2月23日,人们发现茨威格和妻子的尸体时,他们二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下面,我们通过茨威格的作品,来进一步了解他。

在茨威格的作品中,自杀情节无处不在,而且角色也有流亡的经历。在他未完成的小说《邮局女孩》中,一个年轻的女人开始计划与一个年轻人一起自杀;在短篇小说《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中,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离失所的俄罗斯士兵不顾一切地想回家,最终独自进入湖水中自杀溺亡。《纽约客》的总结是,茨威格的死是一个他讲过很多次的故事。

英国《卫报》2010年3月26日刊认为,在《昨日的世界》出版之前,茨威格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畅销书作家,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恐惧》都比较好读,而且读者群体比较广泛。茨威格在描写女性内心上,是个高手。而且,他的作品被改编成70多部电影。《昨日的世界》叙述的是作家一生中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不了解这本书的同学可以点击文稿中的链接,10分钟快速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纽约书评周刊》认为,《昨日的世界》之所以收获成功,是因为人们对于发生在20世纪那些持续不断的灾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茨威格既是那一段时间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受害者。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booksblog/2010/mar/26/stefan-zweig-michael-hofmann

美国《纽约时报》2014年5月28日刊认为,茨威格是一个老派作家,小说主要依赖情节发展,情节夸张,语言华丽。在茨威格的时代,一个作家能对角色、情感和动机有如此高的洞察力,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是具有启示性的,直到今天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学评论人士认为,可能这与茨威格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有关,因为弗洛伊德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就是人类思维的运作。还有人说,茨威格绝对是一位合格的心理学家,不仅是一位妇女之友,还特别能理解女性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也特别能给自己的女性角色使绊子。中读也引入了两本茨威格的有声书,一本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一本是《象棋的故事》,欢迎大家点击文稿中的链接收听。

行,本期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大家对哪位大师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了。

| 听外刊 |

听外刊栏目除了每周为您介绍7-10本全球最新、最权威刊物的封面故事,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商业、流行趋势等,让您轻松快速掌握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您能想到的世界级好杂志,我们这里都有!每周一,听外刊与您不见不散!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2月21日

文章作者

李南希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365天听外刊

听最有趣的外刊知识

66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