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希
2022-02-17·阅读时长6分钟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消费这个独特的人类行为。
我们先来看看人类成为“消费者”的历史。美国《大西洋月刊》2016年11月29日刊认为,一个家庭的福利和幸福不是由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消费习惯决定的。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份额就会下降。于是人们发现,在食品上减少支出,就会有更多的钱用于个人改善和社会和平。
到了1871年,英格兰的中产阶级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洗澡,他们认为洗澡是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大家都不愿意支付额外的水费和税务,于是人们组织了一次消费者抵制活动,为此还成立了水消费者协会。到了1910年,英国每四户工薪阶层家庭中就有一户是消费者合作社的成员。在德国和法国,这类组织的成员超过了100万人。而且,在这些组织中女性有了新的公共发言权,过去这些女性被称为 “提篮子的女人”,消费协会出现之后她们走在了道德消费主义的前沿。法国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吉德曾经预言,19世纪是生产者的时代,20世纪是消费者的时代。在战争时期,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成立了消费者委员会,目的是为了集中购买力用于战争,并打击暴利和应对通货膨胀。
到了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价格激励和更高效的技术让上流社会的人们厌倦了拥有大量的东西。他们更喜欢体验,乐于分享虚拟产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服务业的增长快于实体商品,而服务不是虚拟的,也需要物质资源,比如数字计算和WiFi消耗的电力越来越多。经济学家们仍在争论消费行为的产生,一种观点认为消费受到我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还是一种观点认为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而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文化、习俗和习惯直接影响人类的消费行为。在21世纪,消费者要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气候变化。(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6/11/how-humans-became-consumers/508700/)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是否应该停止消费?英国《卫报》2021年5月30日刊认为,过度消费是地球环境危机的根源。快时尚和购物节都驱动了消费行为的增加,人类吞噬地球资源的速度是地球再生速度的1.7倍。美国人口比1970年增加了60%,消费支出增长了400%,当人们少买东西时,排放量、资源消耗和污染就会立即下降。但现实情况是,亚马逊在2020年创下了3860亿美元的全球营收纪录。而疫情的到来,让人们失去了在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人们开始反思既然谁也看不见,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对于隔离期的女性来说,内衣也成了多余的商品。然而随着各大经济体对于疫情的适应,人们呼吁打开钱包提振经济。购物成为一种积极的行为,一种享乐主义的狂欢,人们用消费报复病毒。
那一个低消费社会是什么样子呢?首先需要人们、品牌方和政府不再为经济增长而奋斗。个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种植食物、修修补补;品牌方生产更少但质量更好的商品,虽然生产量减少了,但是市场仍然需要大量劳动力,二手市场也需要修复产品,重新组合成新产品;政府明确支持耐用的产品,出台税收补贴政策,让修东西比买东西更便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出于选择还是需要,世界各地的很多社区都做到了自愿简化。这些社区的人们很少买衣服,在图书馆看书,搭乘公共交通,避开社交媒体,很少听音乐或看电视,精神上更有深度、也更加慷慨。(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1/may/30/should-we-all-stop-shopping-how-to-end-overconsumption)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消费心理。美国《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9月刊认为,定价与消费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个例子来说,两个人同时决定在健身房办卡,A办了年卡,B办了月卡,B如果每个月都办卡,一年下来和A的价格一样。大家猜一猜,谁更有可能定期锻炼?谁更有可能在下一年继续办卡呢?如果从数学计算来看,两人在第二年办卡的概率相同,因为他们为相同的东西支付了相同的金额。但是调查显示,办月卡的B更有可能定期锻炼。他会不断地被提醒要续费,为了让自己的钱花得值,B就会更有规律地锻炼。而办年卡的A会在刚办卡之后非常积极地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A就会逐渐忘记这件事。对健身房来说,那些有规律的来锻炼的会员更有可能在下一年继续办卡。
当然大家也会遇到提前销售、价格捆绑等方式,本来你要买的是一个东西,买完发现买了一大堆别的,商家的目的是为了掩盖消费者在特定产品上花了多少钱。但是这种定价模式降低了消费者实际使用某一产品的可能性。一个不使用某个产品的顾客就不太可能再次购买某个产品。这种销售模式其实是在用长期销售增长换取短期销售增长。而且,消费者使用某个产品的程度决定了再次购买的可能性,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和客户获取成本的上升,长期盈利的关键是确保消费者真正使用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还有一类消费发生在电影院、体育场和音乐厅里——那就是门票,但是门票销售只是收入来源之一,停车、食品、饮料和纪念品销售是第二大利润来源。据统计,2000年美国一个四口之家观看职业棒球联盟比赛的费用为121.36美元。其中只有一半用于买票,另一半花在啤酒、汽水、热狗、节目、棒球帽之类东西上。显然,如果买了门票不来观看,这些高利润的二手销售就会消失。(https://hbr.org/2002/09/pricing-and-the-psychology-of-consumption)
过去,美国金融专家和政客一再告诉民众,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它占GDP的70%。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可以建立在购买游艇、豪华汽车、私人教练和名厨服务的基础上。但是美国《福布斯》2013年1月30日刊认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与消费主义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消费支出其实增加了。到了2011年,消费支出恢复到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投资仍处于2001年至2011年10年间的低点,劳动力参与率也出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低点。
那是什么影响经济增长呢?经济学家认为,增加投资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减少投资就会导致衰退和就业减少。消费需求并不一定会转化为就业的增加,因为消费者又不雇佣员工。即使在人们疯狂消费的时候,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会抑制就业增长,不太可能促使企业招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消费者的钱从哪里来。在我们消费之前,需要生产和赚取工资。人类成为消费者是由我们作为工人或生产者所实现的。对员工来说,工资是收入;对雇主来说,工资是大多数企业最大的单项支出。但是GDP没有将员工工资视为投资支出,相反,在GDP数据中,当收入用于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和度假等商品时,员工工资以消费的形式出现。此外,GDP还将消费和投资支出加在一起,但这两种活动在短期内是对立的。因为人们为了增加投资,必须减少消费才行,得存钱再投资。因此,GDP本身并没有显示出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所能显示的是经济的规模,以及经济是在增长还是在萎缩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消费增加了经济就上涨了。
总的来说,提高生产力、促进专业化和贸易的储蓄和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消费增长是这种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要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到最有价值的服务他人、贡献财富的方式,才能从中获益。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ltway/2013/01/30/think-consumption-is-the-engine-of-our-economy-think-again/?sh=29951bb96497)
行,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3月14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