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7-05-17·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319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894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社交网络时代的风格表演
37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leslie划线
04-22 01:21
长尾效应
04-22 01:20
设计师品牌和买手店得以存活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批成熟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是为了品牌而来,完全是从自己的风格出发,并且能够负担得起比较高的价格
04-22 01:19
设计师王陶在纽约已经举办了六季的发布会,她没有被中国的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过,但她的客户却十分出名,蒂芬妮·特朗普就是穿着她设计的白色双排扣礼服出席美国总统就职仪式。“她看了我夏天的秀,没有看冬天的,但是问我有没有冬天的大衣,我想1月20日白宫就职典礼,也许她可以选中一套。我寄了两件大衣和一条长裙给她,她选了其中的一套。”王陶说。
04-22 01:18
她告诉我说,普通人总把时尚想象成时装周上的光鲜亮丽,其实这是一个零售产业链,它首先是一个生意。“我有很多设计师朋友,会聊到用什么面料比较有趣,或者买手们会考虑设计理念是不是新颖,但真正落实到穿衣服的人上面,可能人家的需求就是一句话,‘这个设计绕一圈显胖,我不要’。对设计师来讲其实是非常残酷的。”李阳说。她毕业后没有做设计师,而是选择时尚链条的最前端,加入了连卡佛。
04-22 01:17
数据统计以设计师品牌和买手店为坐标来衡量时髦程度,其实是一个消费心理的逻辑:新富起来的市场崇尚炫耀性消费,而当富裕“饱和”时,人们追求穿着的个性化。这个进阶路线可以参考近邻日本,他们在经济腾飞的年代没怎么强调侘寂和朴拙,而是热烈拥抱奢侈品,以至于香奈儿在夏威夷早于纽约开了第一家独立店面,因为那是日本人的度假胜地。可到了八九十年代,“追寻自我”成了时代精神,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在《古怪的身体》里写道:“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设计师服饰曾经非常流行。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试图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