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没有安全感是天生的吗?

作者:李南希

2022-04-02·阅读时长5分钟

6808人看过
【听外刊】是否在生命早期的某一刻我们经历了什么,从而丧失了安全感?安全感和真正的安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会为了获得安全的感觉反而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呢?

没有安全感是天生的吗?

11.4MB
00:0008:19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安全感。有些人经常会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没有安全感是天生的吗,是否在生命早期的某一刻我们经历了什么,从而丧失了安全感?安全感和真正的安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会为了获得安全的感觉反而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呢?

 

美国《今日心理学》2019年5月15日刊认为,为了让我们更安全,大脑中的杏仁核监控着我们周围的环境。任何意想不到或不熟悉的东西都会让杏仁核释放压力荷尔蒙。虽然杏仁核可能会对一些无害的东西做出反应,但这些荷尔蒙会让人体产生警觉和逃跑的冲动。不论一个人有没有安全感,他的杏仁核都是这么工作的,重点是接下来这个人的反应,决定了他是否是个缺乏安全的人。我们来对比一下。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在经历了某个事件之后,杏仁核开始工作,他后续的反应是将警觉下调到好奇。之后大脑的执行功能就像个保镖一样开始调查情况,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威胁或者只是虚惊一场。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协调多个认知加工过程,以达成目标的大脑高级功能。当执行功能确定威胁消除时,它会向杏仁核发出信号,停止释放压力激素,这个人就会恢复平静。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出事了-感到了压力-确认没事之后-又快活地继续生活了。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的大脑运作方式是,出事了-感到了压力-无法确认是否没事-压力持续-恐慌或焦虑的情绪不能消散。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害怕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竭尽全力地控制每一种情况。他们会忍不住地想,这样该如何是好,那样该如何是好。这些想法又会触发应激激素的释放,他们就会更加焦虑,一心想着一定要结束这件事才能避免压力。而对于许多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仅仅是想象一下自己没有处理好,都会让他们感觉非常难熬。

那这种有安全感和没有安全感的差异是天生的吗?美国心理学家的认为,这和在我们在婴儿时期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有直接的关系。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在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婴儿哭闹的时候及时安抚让他们平静下来,这个孩子日后就可能是个有安全感的人。为什么是可能呢?因为还需要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父母不能在孩子哭的时候对着他们大喊大叫,或者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突然把自己的大脸对着孩子吓唬他们,即使这种情况只发生一次,这个孩子以后也会缺乏安全感。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onquer-fear-flying/201905/the-good-news-and-the-bad-news-about-feeling-secure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原因。美国《华盛顿邮报》2016年3月23日刊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人,在童年时期也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其实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是善意的,但有时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恐惧、不安全感和过去的经历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会拉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那些感到羞愧、害怕或者觉得没有地方可以公开谈论自己感受的孩子的大脑,随时可能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这样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

《华盛顿邮报》列举了几个父母经常在无意中犯的小错误:

第一,一个孩子如果被同学欺负了,一些父母不仅不会安慰孩子,还会告诉孩子要大度,不要在意,忘记那些欺负自己的人就行。父母的意图可能是好的,但是这却教会了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某种感觉,觉得自己有问题。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同时承认他们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如果你曾经是这样的孩子,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并且勇于表达出来。

第二,父母不和孩子谈论任何事情。如果父母愿意和孩子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让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问他们感到困难和不舒服的事情,就会为孩子制造一个安全空间。

第三,一些父母无法面对或者消极应对孩子的失败,不允许孩子失败会导致孩子倍感无助、无力、焦虑。其实父母应该传达的是,我们不需要擅长每件事,生活中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我们。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parenting/wp/2016/03/23/how-and-why-to-create-emotional-safety-for-our-kids/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安全感和真正的安全。在安全感和真正的安全的探讨中,我觉得美国《连线》2008年4月3日刊的文章值得一读。大家想象一只坐在田野里吃草的兔子。它看到一只狐狸之后,它需要立刻琢磨自己应该留下还是逃跑。随着时间的推移,擅长做出这种权衡的兔子会活得更久,而不擅长这种权衡的兔子则会被吃掉或饿死。相比之下,人类更加擅长权衡安全问题。但是美国《连线》杂志认为,人类的确善于权衡,但同时做得也非常糟糕。

美国《今日心理学》2021年10月7日刊也有相同的观点,人类为了获得安全感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本能,很多人为了收获安全感反而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举个坐飞机和坐车的例子吧,大家知道坐飞机其实比坐车更安全,但是飞机上的噪音、空难事件、我们无法看到的驾驶舱和遇到危险无处逃脱等问题,都让人类的大脑感觉不安全。于是很多人宁愿选择长途开车或者开夜车,也不愿意坐飞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做出的大多数权衡是基于安全感,而非现实的情况是否安全。还有一种情况,人们将自己的安全感交给别人保管。举例来说,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癌症是怎么回事,但我们依然做着各种权衡。我们进入医院,接受专家的建议,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信其他人会为我们做出权衡。

此外,当今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政客和公司等,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操纵民众的安全感。他们试图引起恐惧和焦虑,民众一旦中招,这些人再站出来以一种要拯救大家的姿态,从而收获民众的信任,再从中赚取巨额收益。

《连线》杂志认为,不管我们如何权衡安全和安全感,都无法做到万全之策,只有理解了安全感和安全的本质,才能理解它们。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权衡安全感,也永远不会完全阻止那些不论是出于好意还是有目的的试图照顾我们的人。但是我们知道的越多,做出的权衡就越好。其实,这也是本期听外刊的目的,我没有为大家解读如何获取安全感,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们了解安全感是如何丧失的、安全感是怎么回事,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https://www.wired.com/2008/04/securitymatters-0403/

行吧,本期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 听外刊 |

听外刊栏目除了每周为您介绍7-10本全球最新、最权威刊物的封面故事,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商业、流行趋势等,让您轻松快速掌握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您能想到的世界级好杂志,我们这里都有!每周一,听外刊与您不见不散!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4月4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南希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365天听外刊

听最有趣的外刊知识

66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