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峰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4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干超是中国拍摄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人 )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不长,1978年拍摄的《丝绸之路》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这也是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合作的结果。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一直从事纪录片研究,他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既带来新的一些设备,也在观念上也带来了改变。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纪录片这种观念,当时主要叫专题片,在电视台很多是放在社教部,一直延续着宣传为主的做法。国家开放之后,和国外交流比较多了,我们拿什么东西和人家竞争交流呢?新闻时效性太强,电视剧也不成熟,只有纪录片。而且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节目比较早登上国际舞台,在国际上获奖的很多也是纪录片,而不是其他电视节目。”到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先后开播,电视纪录片从电视栏目中显现出来。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80年代的纪录片的特点是,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中国其他地方,内容主要以文化、风光,历史传承为主。后来大家更加关注它的社会功能,贴近现实,贴近人的生活,具有纪实感的纪录片。这个阶段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就在电视台开始推行栏目化、制片人制以后,很多原来从事纪录片的创作者都分散到很多栏目里去了,能干的都当制片人了。可能那时候在坚持的也就‘东方时空’和‘见证’,包括2001年的‘探索·发现’。”
较之新闻和综艺节目,纪录片的栏目和频道的数量少,省级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只有6个,栏目只有78个。而且,纪录片从一出现就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状态,和电视剧逐步走向市场化相比,纪录片在走向商业和市场的步伐慢了10年。刘文说:“从2005年以《故宫》为标志的,先后播出《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和《大国崛起》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么多年,应该是说没有一部片子是针对市场的,它不是以成本回报为目的做的。包括后来的《森林之歌》、《公司的力量》、《颐和园》,基本都是投资型的。近5年来,中央电视台可以卖的也就是《故宫》、《再说长江》和《颐和园》。它不是高投资高产出,而是高投资高影响力。BBC拍的《美丽中国》,2008年在全球60多个国家80多个机构销售版权,500万英镑的投资早就收回来了。我们也就《故宫》、《话说长江》基本收回成本。”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