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炜
2022-04-19·阅读时长3分钟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余戈,战争史作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这一期的播客录制于2022年的3月下旬,彼时,俄乌冲突剑拔弩张,无数来自双方现场的视频画面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直播”着战场的局势变化,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在这个时间节点下,苗师傅邀请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战争史作家余戈做客《天真与经验》,从人们并不熟悉的战争史聊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角度来了解战争。
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
英国原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场仗打完不算,赶紧动笔去写,写完了书,战争才算打完”,这似乎侧面反映出了书写战争史的意义和价值。在余戈看来,按照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绝不仅是武力的使用,武装集团的军事活动,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对撞。
那么,在战争史作家眼中,当下世界最高关注度的俄乌冲突,又有着哪些和以往战争不同的特点呢?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是否真的会影响战争?社交媒体观战让交战双方变得“慈性化”了吗?
本期节目中,苗师傅和余戈还谈到战史书写中的“民族情感”、人类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中国古代的军事传统和那些滇缅战场的老兵故事,其中也提到了多场战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提前了解,将可能获得更丝滑的收听体验。
远征军雕像
时间轴:
03:30 如何理解“战争打完了不算完,写完了才算完”?
09:25 军史、战史、战争史,有什么不同?
15:30 为什么过了80年之久,才有抗战中的滇缅战场的战史?
21:00 在战史书写中,如何把握民族情感的分寸?
23:20 聊聊中国古代辉煌的军事传统:墨子、戚继光
27:45 战史太“难看”了,有什么辅助工具?
31:04 重返滇西战场:体验在炮弹堆中间吃饭
36:24 如何看待这次社交媒体对俄乌冲突的介入?
43:52 “战败国”日本是怎么写那段战史的?
50:57 哪些经典战史作品值得看?
01:00:06 怎么理解人类的“英雄主义情结”?
01:06:37 战争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的?
【互动方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主播将可能进行互动!一定要订阅《天真与经验》哦,在我的-播客订阅中即可查看更新信息。节目将在双周二更新,不定期加更!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
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著有《战争论》。
乔良: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评论家,空军少将。曾提出“超限战”概念,即超越"界限(和限度)"的战斗或战争。
约瑟夫·史迪威: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由于他在抗战主张、争取美援、军事指挥权、远征军作战等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冲突,且这一矛盾日益尖锐,美国政府发出召回史迪威的命令。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中国回到美国。这一事件也被称之为“史迪威事件”。
石原莞尔:日本军国主义鼓吹者,信奉“日莲教”。“九一八事变”罪魁祸首之一,关东军作战参谋。
【节目中提到的书(部分)】
官史:美国陆军军史中心的《中缅印战区史》、英国陆军军史中心的《英国对日战史》、日本防卫省战史中心的《战史丛书》、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的《朝鲜战争》和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抗美援朝战史》。
个人书写:英国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科尼利厄斯·瑞恩“二战”三部曲《最长的一日》《遥远的桥》《最后一役》,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巴黎烧了吗》,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印度对华战争》。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编辑/天健、高佳琪(实习),音频剪辑/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发表文章20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247人
作家,中读音频课《文学体验三十讲》《文学的30次夜游》主讲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