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希
2022-05-09·阅读时长6分钟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本期我们继续名画的秘密系列第14期——名画中的树。
长谷川等伯《松林图》屏风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日本水墨画的巅峰之作,也是日本的一级国宝,由安土桃山时代画家长谷川等伯创作于16世纪晚期的《松林图》屏风,这幅画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我们先来看屏风的前景部分。这幅画由六个面板组成,在第三个面板和第六个面板上,画家用短粗、干燥的笔触勾勒出松树清晰的轮廓,展现出画家的自信。
第六个面板上的松树倾斜着,暗示了场景中不平坦的地形。第三个面板的右侧也有一棵轮廓模糊的倾斜的松树,像是在随风摇曳。
评论人士认为这种摇摆的节奏感,应该是画家受到日本能剧的影响。能剧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演员们在舞台上佩戴面具、服装、道具,进行舞蹈、杂技和表演,能剧在画家生活的安土桃山时代非常流行。
我们把目光放远,就会在第二块面板上看到细长苍白的、潮湿的松树,这些树的轮廓柔和,似乎还散发着光泽。美国《每日艺术》2021年5月23日刊对这幅画的总结是,前景黑暗且密集,背景中则充满了光明。放眼整幅画,大家会发现留白的部分非常多,外刊中最主流的观点认为,这幅画描绘了雾气笼罩的松林和远处朦胧的雪山,树木在寒冷潮湿的空气中若隐若现。
《每日艺术》认为,这幅画体现了禅宗美学,创造了一种大气、平静的视觉冲击。在长谷川等伯的时代,日本禅宗大师画的山水画中,松树只是其中一个元素,还有山脉、流水等,长谷川等伯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只用了松树这个单一的元素就撑起了整幅画,自此日本禅宗与极简主义美学联系在了一起。极简并不意味着简单,其实这是一副画家费劲心思创作的作品。为了凸显松树,画家使用非常光滑的油墨在干燥粗糙的哑光纸上作画,光泽和哑光的视觉对比为构图增添了一种清爽感。在安土桃山时代,大多数画作以金箔为背景,历史学家也曾怀疑过,这幅没有金色背景的画可能是未完成之作,但是从极其克制的画风来看,金箔的缺失是画家有意为之,使这幅画显得非常独特且更具吸引力。(https://www.dailyartmagazine.com/hasegawa-tohaku-pine-trees/)
说到名画中的树,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梵高的《橄榄树》系列。在阿尔勒割耳事件发生后,1889年5月至次年5月梵高来到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米精神疗养院治疗,画中的树种植在疗养院的墙外。这些带有典型普罗旺斯景观特征的植物激发了梵高的创作热情,一年时间他断断续续创作了18幅橄榄树。我们今天主要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这幅画被梵高称为《星月夜》的白昼版。我之前在名画的秘密系列第12期《名画中的阳光》解读过梵高的另一幅画《麦田里的丝柏树》,里面讲到梵高对柏树非常着迷,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稿中的链接免费收听。说回到《橄榄树》和《星月夜》,梵高认为这两幅画都体现了他与保罗·高更共同的原则,那就是艺术家可以强化色彩和节奏的体验,自由地超越所谓的完美。
在这幅画中,天空中有一片卷曲的云。
扭曲的绿色橄榄树矗立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树木形态古老且粗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地中海的风激起树叶的沙沙声,画家的笔触也让土壤和天空显得生机勃勃。
美国国家美术馆对这幅画的总结是:这些橄榄树蕴含的能量是梵高在树木中发现的生命力,是他塑造了树木的精神力量。
在观看《橄榄树》系列的时候,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画家对颜色的运用。梵高从1889年开始研究自然主义,他使用印象派画家常用的短促的笔触和明快的颜色来捕捉夏日艳阳下橄榄树闪烁的光芒。梵高还用小色块来表现光线,让田地、山脉、岩石显得更加精致。我想,梵高对于色彩的把握,可能与他坚持在户外作画有关,即使是住精神病院,弟弟提奥也帮梵高申请了在外面作画的自由。1889年9月,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说,“在户外,暴露在风和阳光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人尽其所能地创作,无论如何都要填满自己的画布。”
也正是由于在户外作画,科学家在《橄榄树》系列的另一幅画的右下方发现了一只蝗虫尸体(美国《史密森尼》2021年3月15日刊),研究人员发现,颜料上没有小虫子挣扎的迹象,这意味着当它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被吹到厚厚的油漆表面时,可能已经死了。而梵高又用颜料为它轻轻地盖上了一层不朽的薄被。(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how-did-grasshopper-end-trapped-van-gogh-painting-180977227/)
桦树森林,1903年
一说到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多人就会想到他在“黄金时期”创作的那副金灿灿的《吻》,我之前在名画的秘密第11期《名画中的伴侣》中详细解读过《吻》,也介绍了维也纳分离派到底是什么回事,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文稿区点击链接,免费收听。今天我们来看几幅古斯塔夫画的树。
美国《每日艺术》2018年10月9日刊
古斯塔夫在阿特湖避暑期间,每天6点钟起床在树林里散步,这一散步不要紧,别人散步完回家睡回笼觉,画家回家画了几幅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作品。大家看到的第一幅是画家创作于1903年的桦树森林。在当时,桦树是一个很流行的主题,画家们认为桦树象征着春天和年轻人的生机勃勃。
大家再看几幅画,我们来找找这些画的规律。
山毛榉林,1903年
云杉林,1904年
古斯塔夫选择了方形画布,这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风格之一。如果放大这些画,大家会看到星星点点的色块,有点像马赛克,每一抹颜料都代表一片叶子、一朵盛开的花或是一颗果实。猛然一看让人有点晕眩。
梨树,1903年
在这些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天空,只能通过画作上部的微小缝隙看到一点点留白。
树下的玫瑰丛,大约1905年
不仅是画树,古斯塔夫在画山川、湖泊、农舍的时候,也很少留白,大家只会在画面的一个小角或者是一个树缝之间看到天空。
公园,1910年或更早
在这个时期,古斯塔夫已经远离了黄金时期的作画风格,受到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他用垂直的笔触为画作中的风景增添了深度。有评论人士甚至怀疑,古斯塔夫是一个环保主义者。(https://www.dailyartmagazine.com/gustav-klimt-trees-paintings/)
行,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如果您对名画也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背景音乐/
Pink Martini - Ninna Nanna Reprise
John Coltrane - Too young to go steady
Ella Fitzgerald,Erroll Garner,Johnny Burke - Misty
Ben Webster - That's All
【往期节目】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5月9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