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炜
2022-05-10·阅读时长3分钟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著作《医学是什么》《中国人的病与药》
在这期节目录制的刚开场,主播苗师傅就提到了自己和王一方教授初次结缘的经历,那是在一本书的研讨会上,书名叫做《最好的告别》(最终中译名),而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不出现“死”字。
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谈及这是否属于中国特殊文化时,嘉宾王教授却说“中国人是矛盾的,人们有着对于死亡的恐惧,但是中国老百姓的通俗语言中又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潇洒,比如‘快乐死了’‘高兴死了’……”
在这期节目中,王教授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些解构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的想象:比如,在他看来,《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穿越情人洞的过程描述的正是濒死的体验;《逍遥游》讲述的是死亡的壮丽过程,从有形世界向无形世界转化不正是逍遥游吗?
如果透过死亡看生活,可能很多的认识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最真实的世界。人们在具象和抽象的死亡中摇摆,可是当具象的死亡来临,数字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期节目中,苗师傅和王教授还就“安乐死”、医学叙事和伦理、衰老和死亡等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希望收听这期节目的你,能对于“死亡”有一次新的思考,也非常欢迎你订阅我们的节目,同我们互动。
时间轴
2:50 中国人避讳死亡是特有的文化吗?
6:29 《桃花源记》:陶渊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9:35 “安乐死”一共要打三针?
13:37 濒死研究与《桃花源记》:身份和空间丢失
19:25 《伊凡•伊利奇之死》:我们如何通过死亡透视生活?
27:12 死亡观有可能影响各个国家的防疫政策吗?
34:40 《老到可以死》:“让死者有尊严,尊严是赋予他那些亲友的”。
36:25 疫情下的“医学叙事”:近距离观察,远距离思考
45:50 看见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平复、残复”
51:07 那些害怕衰老而“自我折寿”的人
55:20 讨论安乐死制度,“仅有医生参与是不够的”
1:02:05 医学伦理:追求不到的4条原则
【互动方式】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主播将可能进行互动!一定要订阅《天真与经验》哦,在我的-播客订阅中即可查看更新信息。节目将在双周二更新,不定期加更!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及人物】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作者选择了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野草莓》: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情感电影,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沉重往事,开启了一段心灵救赎之旅。
《伊凡·伊利奇之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
《死亡否认》:作者E.贝克尔。贝克尔通过本书向世人揭示一个颠覆性的真理:死亡并不必然产生恐惧,然而,恐惧的人生却虽生犹死。
《恶心》(又译作《呕吐》):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
《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本书主要探讨了对生命,我们要顺其自然还是控制到此的问题。
《打开一颗心》: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外科的诞生》:作者是大卫·施耐德,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
悉达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著有《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传》《医学的真相》《重症之后》等。
《死亡与右手》:作者是罗伯特·赫尔兹。本书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与《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
《安乐死现场》:作者宫下洋一。本书是作者通过走访多个国家,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进行采访,整理成的书籍,介绍了各种安乐死的案例。
【延伸阅读】
编辑/天健、高佳琪(实习),音频剪辑/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发表文章20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247人
作家,中读音频课《文学体验三十讲》《文学的30次夜游》主讲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