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胡扯大流行,算法时代会变得更糟吗?

作者:郑筱诗

2022-05-15·阅读时长6分钟

9939人看过
如何清醒面对披着科学外衣的胡说八道?

胡扯大流行,算法时代会变得更糟吗?

12.6MB
00:0009:08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筱诗。这期节目,在进入正式的分享前,我想先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这种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里见过的高科技,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很有可能在未来在虚拟平台上来一场虚拟性爱也是有可能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未来将拥有虚拟伴侣,那我们同被设计成真人样子的数字伴侣,比如跟某个明星来一场虚拟性爱,你觉得是可以的吗?这样做是否需要知会当事人并征得其同意?再比如,如果有人要跟你的家人,比如你的朋友要跟你的爱人的化身来一场虚拟性爱,你认为这是合理的吗?再举一个更极端些的例子:人们可以跟一个小孩子的化身进行虚拟性爱吗?反正又没有孩子真的会在其中受到伤害。这仿佛都是只属于个人隐私的虚拟世界,不会伤害任何人,仿佛也跟别人无关。

你认为法律是否应该允许上述的行为?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入这一期要讨论的话题——我们要如何应对新技术带给我们的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层面上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可能有人会觉得,新技术的诞生就是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吧;或者也有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美] 凯文·凯利 / 熊祥 / 中信出版社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

美国《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技术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2010)这本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论断: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第一个放大了技术所承诺的好处的时代。

今天要分享的书就是试图讨论技术和进步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提出了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新技术一定意味着进步?

自古以来,都不乏发明家对自己的发明创造过度自信。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代一代发明家都觉得自己的发明可以终结人类的战争:诺贝尔就相信他发明的炸药对战争产生的威慑作用能“超过一千个世界公约”。机关枪的发明者马克沁,认为他的创造将“使战争不可能发生”。在电话发明的早期,也就是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工程师曾宣布:“总有一天,我们将建立一个世界电话系统……它能让地球上的所有人加入同一个兄弟会。”到了1912年,无线电的发明者古列尔莫·马可尼乐观地宣布:“无线时代的到来将使战争变得不可能,因它会让战争显得很荒谬。”1917年,飞机的发明者之一奥维尔·莱特也预测飞机将“使战争不可能”;同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宣布:“潜艇可能会导致战斗彻底停止,因为舰队将变得无用……战争将变得不可能。”

以上这些发明,连同鱼雷、热气球、毒气、地雷、导弹和激光枪都被宣告为终结战争的发明。可结果呢?没有一个发明带来了他们所谓的和平。

[英]杰米·萨斯坎德(Jamie Susskind) / 李大白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数字系统与算法不只是技术,而且是政治性的。本书以清晰有力的证据表明,新技术公司已经深度介入公共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施展其日渐增长的控制力,正在重新界定自由、平等、正义和民主的含义。作者呼吁人们,应当严肃对待这一正在迫近的危险政治前景,并及时行动予以应对。——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一书中,作者、英国学者杰米·萨斯坎德(Jamie Susskind)提醒我们对新技术不能盲目自信,要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做出思考和应对。我们不能认为,新技术一定意味着进步。

像杰米·萨斯坎德这样对新技术抱持审慎态度的人,自古以来其实并不罕见,甚至还存在着专门抵制新技术的群体,比如卢德派(Luddites)。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发动了遍及英国乡村的猛烈攻击。大约在1779年,一名叫做卢德(Ned Ludd )的工人首先奋起捣毁了自己操作的机器。此后,英国工人捣毁机器运动的参加者就被称为卢德派。到现在,我们仍然在用“卢德派”一词来形容那些抵制具有破坏性的新技术到来的人。

回归到我们当下生活的新技术,杰米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新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我们在开头提出的关于虚拟性爱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我们如今面临的技术带来的“新问题”的一个小小缩影,类似的问题都是过去我们不曾面对、不必回答,如今也没有明确答案的。

作者在书中系统性探讨了算法这种新技术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甚至很多我们来不及思考却已然存在的改变。比如,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能感受到算法的强大了——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利用算法为我们找到“相关的”帖子和内容,有针对性地为我们推送信息,我们会发现给我们推荐的内容总是符合我们的口味,目的就是让我们可以在平台上保持活跃度。问题在于,这种算法会制造出一种恶性循环,你将越来越看不过其他的观点,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胡扯大流行”

我们要分享的另外一本书《拆穿数据胡扯——信息驱动世界的生存指南》,作者卡尔·伯格斯特龙(Carl Bergstrom)也将审慎的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数字技术。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我们生产、分享和消费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我们从事研究、了解时事、与同伴互动,以及娱乐甚至思考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互联网还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胡扯大流行”。我们先说说“胡扯”的定义:

“胡扯就是全然不顾事实、逻辑连贯性或实际传递的信息,而是利用语言、统计数字、数据图表和其他表现形式,通过分散注意力、震慑或恐吓等方法,达到说服或打动听话人的目的”。“胡扯的目的根本不是表述事实,而是利用某种修辞手段来掩盖事实”。

 在过去,当消息还只是涓涓细流时,我们或许还可以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但今天我们面临的消息就像滔天洪流一样。所谓的胡扯大流行,说的就是不同于过去信息噪声以华丽的辞藻和耸人听闻的话语来伪装;在今天,信息噪声把自己包装成大数据和神奇算法的模样,因此它也被称为新派胡扯。“用数据说话”是互联网时代的通用思维方式,有人说数据不会骗人,可真的是这样吗?

[美]卡尔·伯格斯特龙 / [美]杰文·韦斯特 / 胡小锐 / 中信出版社

一些貌似可靠的数据来源,也可能藏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比如TED演讲中的统计数字、《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的大数据分析新算法、甚至是医学期刊中的诊断数据……虚假信息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而你能分辨其中哪些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哪些只是胡扯吗?对此,华盛顿大学专门开发了一门尚未开课即爆满的公开课,而这本书正是源自这门引发热议的课程

作者认为,互联网就是胡扯的温床,社交媒体促进了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辨别科学外衣下的信号与噪声,已经成了现代人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中保持清醒的必备技能。我们不仅自己会被网上的错误信息蒙骗,还经常心甘情愿地成为传播它的工具。因此,当胡扯出现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时,我们记得要善于发现它。

在书中作者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描述了社交媒体是如何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的(包括真实的和虚假的新闻)。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避免被胡扯迷惑的建议。比如,我们要注意“真相错觉效应”。看到某个东西的次数越多,你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假新闻会让人迷失方向,所以要小心。注意不要因为经常看到某个东西就相信它。另外,我们要注意减少信息摄入。经常提醒自己休息一下,不要觉得好像自己错过了什么的消息和新闻而焦虑不安。这都会增强你在网上以怀疑的眼光处理信息的能力,清醒面对披着科学外衣的胡说八道。

在判断哪些内容值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时,我们每一人其实都在扮演专业编辑曾经扮演过的看门人的角色。令信息环境尽可能地保持洁净,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你有哪些想跟我们分享的想法吗?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本期依然有赠书等着大家,快去留言吧,感谢你的收听,我是陪你读书的筱诗,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配乐:

7AND5 - Equality 7-2521

Arn Andersson - Shards Of Light

Kozoro - Stay

Peter McIsaac Music - Feather

订阅方式

👆点我

👆订阅我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5日 开奖时间:2022.5.23 中奖用户将会在留言下方收到我们的官方开奖信息,请及时查看,受疫情管控,部分出版社库房被封禁,暂时无法寄书,请您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郑筱诗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周书讯

一本好书和它引领的智识生活

979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