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希
2022-05-16·阅读时长7分钟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最近我在追热播剧《重生之门》,讲的是刑侦队长和天才大学生联手破案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很好看,张译的演技真的没得说,但是我一看到和他演对手戏的一位演员,我就会脚趾抓地、脸部肌肉扭曲,我可太尴尬了。有一场戏,这位演员听到反派说自己去世已久的父亲可能还活着时候,这位演员的表情是没有表情,没有反应,有一瞬间我以为画面卡住了,而对手演员继续演,这位演员依然像静止画面一样纹丝不动,我真的很佩服他的定力,这个时候我就非常想笑了,作为一个观众我居然笑场了,我都不好意思了,而反派演员真的非常敬业,丝毫不受其干扰,把老奸巨猾、阴损毒辣的感觉诠释得淋漓尽致,可是这就更加凸显了这位演员的呆滞,这时候我简直要笑晕过去了,笑完好像受了很大的内伤,所以决定来和大家聊一聊演技这个演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成为一个演员的基本要素。英国《卫报》2009年5月9日刊认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演员的目标是呈现一个让人相信的活生生的人。观众能够相信他扮演的角色是真实的,不是陈词滥调的,不是扁平的,不是一个谁也没有见过的形象。这就需要演员想明白10个问题:
第一,“我”是谁?不说表演,别人问你是谁?我们可以说的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我们的家庭背景、父母、兄弟姐妹,从小长大的房子,里面外面的样子。我们最喜欢的房间,从卧室窗户能看到什么,最早的童年记忆,玩的游戏,最喜欢的老师,最好的朋友,我们的初吻,第一份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好的、坏的、有趣的、无趣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这一桩桩一件件渗入肌肉,进入潜意识,影响我们的存在,或者说成为我们的存在。一个演员在表演前,必须植入这些记忆和背景故事。其实,一个好的剧本应该会给演员提供一些角色的初始信息,还有其他角色对某个角色的看法。但这些是不够的,演员还需要详细研究角色所处的历史、经济、政治背景,也应该到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去了解一个角色可能看到听到的东西,让大脑充满图像,而不是文字和数字。这样一来,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在研究完剧本之后,演员就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充实收集到的细节,让它们鲜活起来。不要低估想象力在表演过程中的力量和必要性。当然没有前期研究的支持,就不能使用任意使用想象力了。
第二,“我”在哪儿?演员可能会在剧本中找到自己所在房间的描述,包括家具的风格和年代等细节。演员需要考虑的是,角色应该熟悉周围的环境吗?这是“我”第一次进这个房间吗?这里温暖吗?我们的行为通常因环境的不同发生变化,演员需要与环境建立关系,因为这会影响表演方式。例如,如果这不是角色的家,演员不会四处走动、触摸装饰品、把脚翘起来。
第三,“我”处于什么时间?演员需要知道角色所处的季节,年份。比如,我们在寒冷或者闷热的气候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我”刚刚从哪里来?演员需要弄清楚角色在进入画面之前在做什么,是刚从洗手间出来,刚刷完牙,刚和别人吵完架,还是刚经历了车祸等等。刚才在做什么会影响我们此刻的情绪。
第五,“我”想要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想要”意味着一个人需要,那就可以探究角色的意图和动机。即使一个配角演员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镜头,也需要明白角色出现在镜头前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在听到自己去世已久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是面无表情的,即使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不熟,在面对这条消息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反应,更何况这条消息来自一个刚刚想要杀自己的人之口,算了不说了,越说越气。
第六,为什么“我”想要某个东西?大多数戏剧呈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强化版,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角色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动机。
第七,为什么“我”现在想要某个东西?演员必须知道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以前,也不是以后,只能是现在。
第八,如果“我”现在不拿到会怎么样?一般情况下,角色在当下不能获取某个东西的代价是极大的,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角色丧命,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呈现出这种紧迫性。
第九,“我”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就需要演员弄清楚自己的台词是如何影响另外一个角色的,是让对方受到诱惑、感到害怕、还是心满意足,从而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台词。
第十,“我”必须克服什么?每个需要行动的角色都应该有一个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内在障碍可能是内心冲突,外在障碍可能来自反派角色的威胁。
以上十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赋能让一个演员很出彩,但是表演依旧是个技术活,演员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在接下来的镜头中表现得恰当。这就需要一个演员在良好的指导下不断练习。《卫报》认为,最让人们激动的演员是那些将本能和技巧完美融合的人,他们能够将情感和思想转化为语言和肢体动作。(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09/may/09/character-building-great-actor)
说到演技,我们就必须说一说体验派表演方法。先说个英文小知识,大家在读有关戏剧主题的外刊时会看到method这个词,我们一般都把method翻译成方法、办法和条理,它也可以专指体验派表演方法。我们说回来,体验派表演方法是由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电影《喜剧之王》里面周星驰读的那一本,这本书详实地讲解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各类技能和素质,还讲到演员应该如何提升艺术修养和道德水准。我们经常在表演类综艺里看到的练习,比如释放天性、模仿动物、无实物练习、即兴反应练习、塑造人物练习等等都来自这本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要求演员全力以赴,对角色有信念感,要注重情感的记忆与交流,了解角色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最后通过外在动作表现出来。简单说就是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始终明确“我就是这个人”的创作意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谁?为什么他能把表演讲清楚呢?美国《纽约客》2022年1月31日刊说,1863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从事制造业。25岁时,他成为一名出色的业余演员和导演。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导演兼剧作家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新型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在这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同年10月,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引起巨大轰动,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在那个时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都认为,俄罗斯戏剧快要走向没落了,剧本天天被审查,舞台布景死气沉沉,演员们的表演夸张奇怪,台词死记硬背。而他们想要创作出真实反应这个世界的戏剧,给观众真实的感觉。
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始做实验。他让演员们把角色切分成不同的小块,再拼凑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探索角色的多面人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引入了角色有动机的概念,创造了放松身体和提高注意力的练习方法。大家听着觉得是不是特别耳熟,其实我们上面说到的演员需要想明白的10个问题,就是基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得来的。他还坚信,演员如果清楚角色想要的某样东西,并且每时每刻都确定它是什么,会给表演赋予特殊性、内在性和深度。
他还意识到,演员经常会出戏,因为演员们很清楚他们喝的不是毒药,枪不会走火,对面站的不是自己的爱人。对于这个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想到的方法是,用“如果”句式,举例来说,演员们要想,如果我在喝毒酒呢?如果刚才枪走火了呢?这样一来,表演就会离真实的情况更近一步。但是也有心理学家质疑体验派表演方法可能会影响演员的心理健康,他们认为身体总是在形成记忆,我们知道如何拿叉子,如何坐在椅子上,知道伏特加和红酒的差别。如果一个人专注于体验这些感觉,可能会入戏太深,遭受痛苦。对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想要成为伟大的演员,甚至还需要保持这种不适感。(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2/02/07/how-the-method-made-acting-modern)
大家不难看出,表演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美国《大西洋月刊》2022年2月1日刊说,
三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为了改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刻苦学习了捷克语;之前非常火的电影《三块广告牌》的主演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在拍摄现场要求工作人员勒住她的脖子,以便在拍摄过程中立刻表达恐慌的情绪;《继承之战》中演大儿子的演员杰里米·斯特朗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希望被喷上真正的催泪瓦斯……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表演是一门艺术,需要演员克服肉体的喜恶,跨越自身的局限,尽可能地变成另外一个人。
当然,表演的乐趣在于演员的身体可以容纳整个世界——任何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情,演员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思想、情感和语言变成那个人。有一位艺术家曾说,你应该假设每一个属于我的其实都属于你。(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2/03/the-method-acting-isaac-butler-review/621310/)
行,本期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留言,说一说您最喜欢的演员和好剧。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6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