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筱诗
2022-06-05·阅读时长5分钟
上一期节目,我们聊到了带着蟑螂上课的老师博物学家盛口满,在留言区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反响很热烈,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说说另外一位狠角色,一个拿自己当“小白鼠”的博物学家,很多人可能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蚂蚁研究翘楚——爱德华·威尔逊。
爱德华·威尔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和博物学家,以及他是如何理解自然世界的,这都在他的自传《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一书中有着全面完整的呈现。
他说自己在小小年纪就打定主意,将来要做一名科学家,以便他能多多接近大自然。但是从小立志成为博物学家的他,为什么单单对蚂蚁情有独钟呢?可能很多读者会好奇,这主要是缘起于小的时候在海滩度假时发生的一段意外插曲。
有一天,他坐在码头上,拿着挂有小鱼饵的钓竿垂钓,只要鱼儿一咬上饵,他就立刻把它拖出水面。有一种小鱼长得很像鲈鱼,背鳍上长有10根尖刺,一受惊,这些尖刺便直直竖立起来。当时,一只这样的鱼上钩了。他一时大意,扯得太猛,结果,小鱼竟飞出水面,撞到脸上,其中一根尖刺恰巧刺中了他右眼的瞳孔,造成了外伤性的白内障。
由于救治得不及时,他的右眼视力无法恢复正常,只剩下左眼有健全的视力。但是他说,他觉得很幸运的是,左眼在近距离的视力,比一般人的平均视力更为敏锐,在眼科视力表上为2.0,而且终生如此。虽然丧失了立体视觉,但是他能清楚辨识小昆虫身上细小的图案和绒毛。这为他日后成为昆虫学家、蚁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美]爱德华·威尔逊 / 杨玉龄 / 中信出版社
之后,再长大一点,或许是因为遗传缺陷的关系,他又丧失了大部分高频率音域的听力。如果不戴助听器,许多鸟类和蛙类的叫声他都无法分辨。比如说大部分蛙类的鸣叫声,在他听来,都只不过是一阵含含糊糊的嗡嗡声。
因此,他回忆说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人生转折点,竟然出现在还这么小的时候。他之所以注定要当昆虫学家,一辈子研究或飞或爬的微小昆虫,完全不是因为拥有什么怪癖的天才,也不是因为有什么先见之明,完全就只是因为这场单纯的意外事件,限制了他的生理能力。
还是个小小少年的爱德华·威尔逊,暗下决心不管怎样,他一定得找出某一类型的动物来研究,因为他心中的火种早已点燃,所以他能找到什么就研究什么。于是,他将剩下的那只眼睛转向了地面,转向了那些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来仔细观察的小动物。
后来,他用一生的时间研究昆虫,而且最痴迷的就是蚂蚁,开启了持续80余年的蚂蚁探险之旅,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蚁学家,被人们称为真正的“蚁人”。
这位真正的“蚁人,就跟上一期我们聊到的为了研究蟑螂的繁殖率就亲自开始饲养蟑螂盛口满一样,他也做了不少硬核行为,比如在一次发现脚边有一个隆起的入侵红火蚁巢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不顾后果的冲动。
他把左手手腕以下部分插入了火蚁巢的中心,并在原位保持了约五秒钟,然后抽出来并掸掉大量已经在叮咬他的蚂蚁。即使是五秒钟这么短的时间,他的手上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而且做出了凶猛的反应,它们正在蜇刺他的皮肤。还有一小部分疯狂地沿着他的前臂向上爬。
疼痛立即袭来,并且难以忍受——
就好像我把煤油倒在手上并点燃了它。
几秒之内,就有54只负责防卫蚁巢的火蚁叮咬了他的手和腕部。他之所以可以很肯定是这个数字,是因为每一处被火蚁叮咬的地方都会长出脓疱,如果抓破脓疱,就可能会感染。大家要知道,入侵红火蚁在美国最具破坏性的外来生物之一。
他之所以有这样冲动的想法,是因为当时他正对着电视节目《蚂蚁领主》(Lord of the Ants)的镜头,他想既然是当着镜头,拍摄的内容可能会永久保存下来,他想趁此机会拿自己当小白鼠,亲自体验一次被火蚁大肆攻击的感觉。这样,他就能确切地向大家描述红火蚁的威力到底有多猛了。你们说他拼不拼?当然,他相信自己有专业能力可以迅速控制并结束蚂蚁们的攻击。
【美】爱德华·威尔逊/ 冉浩 / 中信出版集
这样如此痴迷蚂蚁的爱德华·威尔逊,在去年2021年12月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蚂蚁的世界》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他把人生中那些有重要影响、令他印象深刻或令他自豪的故事,都收录进这本书里。许多鲜为人知的蚂蚁跃然纸上: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蚂蚁、非洲最凶猛的蚂蚁战士、哥斯达黎加的角窝蚁等等。不仅介绍了蚂蚁的种类、形态和社会体系,收获生态系统的知识,还介绍了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协作和战斗,如何进化和改变历史。
他说他时常被问道:
“我该怎么对付厨房里的那些蚂蚁呢?”
他的回答是:
“为什么这些奇妙的小昆虫不能参观你的厨房呢?”
它们不携带疾病,或许还能帮我们消灭那些真正携带病毒的昆虫。他建议我们对在厨房看到的蚂蚁物尽其用。在地板或水槽里放几片指甲盖大小的食物。室内的蚂蚁十分喜欢蜂蜜、糖水、坚果碎屑和金枪鱼罐头等食物。附近的侦察蚁会很快找到其中一块诱饵,兴奋地奔回巢穴(在蚁群已经饥饿的情况下)。比如说,喂养它们,并思考你的所见,就当是一段非正式的异域之旅。你和你的家人、孩子也可以度过一段美妙的时间。
爱德华·威尔逊除了是蚁学家身份以为,还被誉为“生物学多样性”之父,而且获得过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 20世纪是科学大爆炸时期,威尔逊在强势的分子生物学夹缝中闯出一条新路,推动进化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他用一生的时间,带领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和技巧。
〔美〕蕾切尔•卡森 著 / 王重阳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他回顾自己的博物学家之路,他总结道,真正造就博物学家的重要因素,并不是系统知识,而是在关键时刻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在《万物皆奇迹》一书中(TheSenseofWonder)中,也用了不同的说法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如果实际经历是日后能产生知识及智慧的种子,那么感情和感觉就是这些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沃土。童年时光正是培育沃土的时机。”
用爱德华·威尔逊的话说:
“最好能先当个野人,什么学名、解剖学知识,都不知道也不要紧,最好能先花上大量时间去随意探索和做梦。”
延伸阅读:在深度测序的年代,我们读博物学家的著作
本期配乐:
Dan Gibson's Solitudes - Nature's Path
Foxtail-Grass Studio - 日陰と帽子と風鈴と
Foxtail-Grass Studio - 天人の優雅な休日
👆点我
👆订阅我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6月5日 开奖时间:2022.6.12 中奖用户将会在留言下方收到我们的官方开奖信息,请及时查看,受疫情管控,部分出版社库房被封禁,暂时无法寄书,请您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