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希
2022-07-04·阅读时长6分钟
【解读】李南希
大家好,我是南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个越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负面情绪越少、人际关系越好,甚至活得也越久。而且,当我们经历一件事之后,立马就能知道谁是智慧的,谁是愚蠢的。智者身上也有一些共性,他们能够容忍不确定性,保持乐观,遇到再大的麻烦事也有解决办法。本期听外刊,我们就来聊一聊智慧,如何收获更多的智慧?衰老和智慧有什么关系?智者如何面对犯错这件事?
英国《BBC新闻》2017年1月24日刊说,普遍情况下,一个人有的时候是智慧的,有的时候是愚蠢的,一辈子都很智慧的人比较少见。这其实是个好消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缩短自己愚蠢的时间,那我们该努力做点什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和朋友在一起时,会变得更有智慧,因为这能促使我们从其他角度思考,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认为,智慧是一种平衡。我们需要权衡短期与长期、自己与他人的情况——适应当前的局势,试图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此外,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也能促使我们却变得更有智慧,比如你叫小红,当你遇到一件麻烦事,应该问小红会怎么做,而不是我该怎么做。这就给人一种大局观看待问题,就像看着墙上的一只小虫一样,我们既能看到这只小虫,也能看到它周围的环境,以及预测它之后可能朝哪里飞。(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70124-how-to-be-wiser)
美国《今日心理学》2018年12月19日刊也给出了几条通往智慧的建议:第一条就是对自己诚实,这个话很虚,具体说就是意识到并能够定义自己的情绪;了解什么东西是你认为最重要的,通过直觉而不是头脑中的规则告诉自己最想要什么;以及你认为的做一个好人的意义。第二条是对他人诚实,这是建立在对自己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对他人诚实就需要展示你自己,为了充分展示自己,我们需要清楚地表达自我。第三,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我们经常认为过程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智者会把这个等式反过来,让过程本身成为目的,《今日心理学》杂志认为,一旦我们开始这样思考,觉悟的大门就将打开。与其关注结果,不如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过程本身,放弃期望。这样做,我们就能够专注当下,因为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当下的过程。反观那些只关注结果的人,他们经常会感到沮丧,视野也很狭隘,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乐趣。他们很在意别人是否比自己幸福,别人的评价等等,让自己活得很被动。我觉得,智慧不会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它是我们现阶段的生活方式。第四,倾听自己内心的变化。定期放慢生活速度,评估自己的生活状态,关注内心平静的声音,你会发现自己的需求每次都不太一样,那就顺应内心,不必为自己变了感到惊讶或愧疚。第五,从错误中学习。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很容易觉得其他人在使坏,觉得自己永远是受害者,别人不值得信任,生活是不公平的。或者我们也会责怪自己,把一次错误看得太重,这不仅会让你永远活在过去,反过来又会影响现在。而智者通常更容易管理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断从错误中学习,吸取足够多的教训。这一条我们在后面也会细说。
《今日心理学》杂志还提供了一个简短的意念练习,大家可以试一试: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想象在未来,人们认为你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智慧的时候,有一个人问你,在生活中你学到最多的是什么?你会如何作答?如果你的脑中一片空白或者不知该如何回答,就反复想几遍这个场景,对自己尽早开悟有所帮助。中读有一个冥想课程,叫做《冥想的起源与方法》,还有更具有实操性的冥想引导课程视频 | 卜婷·身心冥想课(纯享版),是视频课,大家感兴趣都可以看看。(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fixing-families/201812/how-become-wise)
《BBC新闻》2016年1月3日刊说,在西方社会,一提到智慧的人,人们眼前往往出现的是长寿且消瘦的人,很多影视剧中的智者都就是如此,比如《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星球大战》里的Master Yoda,《功夫熊猫》里的Master Wugui。那我们来看一看衰老和智慧之间是否真的有关系。
老年神经心理学家认为智慧由三个因素组成:认知、反思和同情。美国《纽约时报》2014年3月12日刊说,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认知功能会变慢。这是因为老年人大脑中有比年轻人更多的信息,自然要花更长的时间来检索这些信息。但是快和慢并不能决定一切。年轻人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表现得更快,而老年人对细微差异更敏感。
如果一个老年人突然生病,或者本来社会地位挺高,突然被削弱了,他所拥有的智慧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智慧是人生的一张王牌,即使是身体严重受损的人,智慧也能帮助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满足感,并接纳自己。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慧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如此,智者还关注他人的情绪,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https://www.nytimes.com/2014/03/13/business/retirementspecial/the-science-of-older-and-wiser.html)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智者如何面对犯错这件事?美国《企业家》2015年10月26日刊说,面对错误,人们会分成两个阵营:一种是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然后逐渐忘记这次错误;第二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会主动承认,认为这次错误是一个警钟,努力避免下次再犯,并利用这些错误变得更好。智者并非不会犯错,他们只是拥有了从错误中学习的工具。换句话说,他们很快就能认识到错误的根源,而且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下面的几个错误是普通人容易犯,但是智者会非常谨慎面对的,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个,不能延迟满足。智者知道好事会发生但不会太快,他们也知道利用这段对普通人来说煎熬的等待时间做点什么,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肯定会赢,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低估自己或者自我怀疑都是在浪费时间。
第二,试着成为别人。通过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来取悦别人这件事其实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不会有好结果。
第三,试图取悦每个人。几乎每个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但智者很快就会意识到,取悦所有人是不可能的,试图取悦所有人不会让任何人满意。为了高效,你必须做出你认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选择。
第四,试图改变别人。人们想要改变什么东西的唯一途径是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投入的资金。有些人甚至积极选择有问题的人,认为这些人需要被改变。但恰恰相反的是,智者的生活围绕着真诚、积极的人,他们尽最大努力避免和愚蠢的人待在一起。(https://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51979)
行,本期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欢迎大家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您的智慧小故事,也欢迎大家告诉我您最想听到的内容是什么。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点击下方图片,收获更多的智慧哦~】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审校:天健
发布时间:2022年7月4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