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儿时有钱的朋友越多,成年后收入就越高吗?

作者:李南希

2022-08-08·阅读时长7分钟

5108人看过
【听外刊】只有人类会带着目的性交朋友吗?人类一生能交往多少个朋友呢?好朋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机能?为何两性对于友情的需求程度不同?

儿时有钱的朋友越多,成年后收入就越高吗?

13.4MB
00:0009:45

【解读】李南希

本期听外刊,我们来聊一聊朋友。只有人类会带着目的性交朋友吗?人类一生能交往多少个朋友呢?好朋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机能?为何两性对于友情的需求程度不同?儿时有钱的朋友越多,成年后收入就越高吗?


我们经常会认为纯洁的友谊的对立面是带着目的的友谊,可能大家看完英国《BBC新闻》2013年1月24日刊之后会有新的想法。进化生物学家认为,互惠利他主义是友谊的前提:放在猴子身上就是你帮我挠背,我也帮你挠背。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鲨鱼喜欢与另一些鲨鱼为伴,友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下去,其他鲨鱼也会避开这对好朋友,而且即使这两条鲨鱼的领地有所重叠,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海豚之间的友谊还存在政治动机。两群本来不对付的海豚会为了相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攻击敌人,这个行为需要发达的大脑和大量的认知。泰国的阿萨姆猴之间的友谊也影响它们的政治地位,对于群居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地位越高的雄性猴子越有机会接近雌性。一项研究发现,本来一只猴子在族群中的地位排名第三。尽管他的体型比较大,身体状况也很好,但他不太擅长与其他雄性猴子交朋友。没过多久,它就跌到了第六名,失去了繁殖优势。观察期结束时,他的排名进一步下降到第八位。

我们再说回到人类之间的友谊。心理学家在200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实验参与者列出十个最亲密的非家人朋友,并根据亲密程度排名,并想象自己有100个积分可以分给这10个朋友。当参与者得知他们分配的分数是公开的时候,他们会平均分配这些分数,让每个朋友平均得到10分。如果参与者被告知他们的分配是保密的,那排名第一的朋友就会得到最多,其次是第二名好朋友,然后是第三名好朋友,以此类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作为需要维护声誉的群居动物,人类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其他人看待,因此人们会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奖励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但在公众监督下努力表现得公平。(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30123-what-are-friends-really-for) 


那我们一生能交往多少个朋友呢?美国《大西洋月刊》2021年5月20日刊介绍了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理论,可能大家都不认识这个人,但是一定听说过类似我们能够维持的朋友数量是有限的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来自邓巴,我们今天就来好好了解一下邓巴的观点。

最出名的观点是个数字,叫做“邓巴数”,就是一个人的朋友最多能有150人左右,再多就应付不过来了。很多人会记住150这个数字,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个数字其实分布在几个同心圆上,每个同心圆代表不同种类的关系。最里层的圆圈有1.5个人,这和恋爱关系有关。再向外一层的圆圈里有5个人,这5个人包含里圈的1.5人,这里的人会在我们哭泣脆弱的时候,借肩膀给我们,当我们的世界崩溃时,他们会放弃一切来支持我们。再往外一圈有15个人,这15个人也包含了所有里圈的人,是我们的核心社交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会感觉很欢快,他们还能帮助我们看娃,因为我们足够信任他们。再往外扩展会累积到50个人,这些人是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吃火锅吃烤串的人。最外面一层就会扩展到150人左右,也就是所有圈圈里的人,他们是你的婚礼和葬礼团队,也就是说他们会来参加你一生只有一次的活动,当然婚礼不见得就一次,但是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用于社交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必须决定如何投入时间,关系的强度与我们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直接相关,那肯定是圆圈越里面的人我们付出的时间越多。

当然,不同的人的圆圈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外向的人的每一层都比内向的人有更多的朋友,内向的人似乎不喜欢冒险,他们喜欢更少的朋友,这样他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外向的人在社交方面更自信,所以他们在每个人身上投入更少的时间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

此外,年龄的不同,圆圈里的人也会产生变化。在一个人20岁左右时,朋友的流失率可能非常高,因为搬家、转学、随父母一起离开某个城市,都会导致这个年龄段的人失去一部分朋友,同样也会收获新的朋友。这种情况会在30多岁时稳定下来,因为大部分人在这个年龄段开始生育,而婴儿是所有社交生活的杀手,朋友圈里的人不再进进出出,可能只有出出吧,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数字开始下降——最外层的人逐渐消失,邓巴说,如果你活得够久,最后身边只有最内层的1.5人。可能有朋友会问,这1.5人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平均值,对男性来说一般是他们的情人,对女性来说一般是情人加上一个亲密的女性朋友。

邓巴的其他小观点也很有趣,比如来自大家庭的人朋友更少,因为他们会优先考虑家庭成员。再比如把一个陌生人变成一个好朋友需要花大约200个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呢?如何两个人每天相处8小时,需要25天左右的磨合期。邓巴还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失去朋友而烦恼,因为这是一个结交新朋友的机会,结果可能会更好。 (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1/05/robin-dunbar-explains-circles-friendship-dunbars-number/618931/)

好朋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机能?英国《卫报》2022年1月22日刊说,研究表明,亲密的朋友不仅在行为举止和外貌上相似,在生理上也非常相似——大脑中处理动机、学习、记忆、同理心和理解事物的过程都比较一致。而且,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时,会模仿对方的行为、手势、语调和措辞。这么一来,就更像彼此了。其实柏拉图的戏剧《费德鲁斯篇》中就写道“相似生友谊”。亚里士多德也有同样的观点——我们爱那些和我们像的人。那触发人类寻找同类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寻找同类这个行为可能是很多需要群居生活的哺乳动物都要做的一件事,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群体生活的问题是,团队越大,个体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最亲密的朋友能够帮助我们抵抗这种压力,从而使社交生活成为可能。

第二个原因是,和真正的好朋友在一起可以促使我们的身体释放内啡肽,这时你就会感到平静,对免疫系统也有积极的影响,还能抗抑郁。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的寿命更长,生殖能力更好,患病的可能性更小,即使患病了恢复得更快。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很少对烟、酒、药物上瘾。

有意思的是,两性对于友情的需求程度非常不一样。大多数女性把恋爱关系放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亲情,然后是友情,但很多女性没有注意到自己和闺蜜的情感亲密程度往往高于与恋人的亲密程度。她们会分享自己内心最深、最黑暗的想法,让自己在最好的朋友面前比和伴侣在一起时更脆弱。而当一个男性和他最亲密的朋友进行深入而有意义的谈话时,他的杏仁核启动了,一种有点恐惧和可能暴露风险的小雷达莫名地响起来了,这个男性最直观的感受是不自在不舒服。而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催产素,身体会感到非常放松。(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2/jan/22/darling-buds-how-best-friends-keep-us-healthy-and-happy)


儿时有钱的朋友越多,成年后收入就越高吗?英国《新科学家》2022年8月1日刊报道了哈佛大学针对7220万25岁至44岁美国人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先确定了每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比了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的收入中位数,人们的年龄和性别等,家庭收入中位数接近5.8万美元。对于低于这个数字的人来说,他们的朋友中只有38%的人的家庭收入高于5.8万,而家庭收入高于5.8万的人有70.6%的朋友属于高收入群体。穷人和穷人玩,富人和富人玩,阶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当然也有特例,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无意中结识了富人朋友,并因此认识了更多的富人朋友,那么他在成年后收入更高的可能性就更大。也就是说,想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为两类人群创造接触的机会,从未见过彼此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甚至还可能因为流言蜚语、世俗观念误会对方,因此,建造更多混合型学校,接受不同背景的学生入学是比较有效的办法。(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331613-having-rich-childhood-friends-is-linked-to-a-higher-salary-as-an-adult/)

行,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愿大家和自己的好朋友能够天长地久,幸福恩爱。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 听外刊 |

听外刊栏目除了每周为您介绍7-10本全球最新、最权威刊物的封面故事,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商业、流行趋势等,让您轻松快速掌握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您能想到的世界级好杂志,我们这里都有!每周一,听外刊与您不见不散!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审校:天健

发布时间:2022年8月8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南希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2人

when they go low,wo go high.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365天听外刊

听最有趣的外刊知识

66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