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作者:郑筱诗

2022-11-20·阅读时长6分钟

13341人看过
【写留言赢实体书】“普信”的原因,找到了!

“普信”的原因,找到了!

17.1MB
00:0012:26

人类认识已经到达了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深入到了夸克这样物质的最细微结构,可是对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对面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们仍然知道得很少,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要怎样生活。

大家好,我是筱诗,最近看到一本书叫《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书名的灵感估计来自这两年特别火的“普通却自信”这个梗,我也是一下子被书名吸引了。其实副标题更能概括主旨——“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


〔美〕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 / 刘嘉欢 / 中译出版社 / 2022-7 

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这中间有多少弯路要走了。实际上,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性的评价往往会偏离客观事实。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本书作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现任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要研究的问题。

邓宁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我评价远不能反映其实际水平,往往要比实际情况高。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你在别人眼里“普信”了,哪怕这不是出于本意。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表现欠佳者由于能力不足,而不具备合理评价自我表现的必要技能。因此,他们无法准确判定自己或他人的表现属于优秀还是逊色。因此,这就表现出能力不足者在评价自己的个人能力时面临着一种困境,那就是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同时也是评价自己的表现所需的技能——这种情况被作者称为“认知与元认知的双重困境”。

以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为例。要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你需要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述观点,如何构建有逻辑的论证,如何谋篇布局,等等;但是,这些知识同时也是评价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层面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那么他在元认知层面也不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优秀。因此,对能力不足者而言,他在自己能力不足的领域就面临着这种双重困境。

还有个有趣的结论!能力杰出者在自我评价时同样面临着难题: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可能为他人所掌握,因而会低估自己的实际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与能力不足者不同,表现优秀者能非常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某项测试中的表现水平。简单地说,他们既能发挥出色,又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只不过,他们无法正确评价他人的表现。表现优秀者自己表现出色,还以为其他人同样表现不错。因此,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多么地卓尔不群,从而低估了其能力相对于其他人的百分比排名。

因此,对自己能力最深信不疑的人未必就是最有能力者;而贬低自己能力的人也未必就是最无能者。我们可以认识到,形成准确的自我映象是何其困难。聊到这里,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话题已经把我们引向了更深入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认识你自己。


陈嘉映 /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1 

正如著名哲学学者陈嘉映先生所言,“在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下,实际上生活的意义本身变得越来越晦暗,这个时候,我们格外需要坚持个体生活的意义,这就更加需要对自己有个更清楚的认识”。

近几年陈嘉映在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场合,围绕着“有感之知”“两类认知”“感知与理知”“自我认识”等话题做过一系列报告,听过讲演的朋友、出版社的朋友,鼓动他把它们整理成书,就是《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他认为,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只能叫聪明,认识自己的人才叫明慧、明达。不仅有不少哲学家这么说,有时候我们自己还真会感觉到,认识世界容易点,认识自己更重要也更困难一点。究竟要如何认识自己呢?自我认识,不是把自我当作孤零零的对象来认识,而是去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自我认知从来不是一种对象性的认识。所谓自我认知,并不是说,世界里有一个东西,叫作自我,我现在来认识这个东西。我本来就混同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通常就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

《攀登尼采》的作者、马萨诸塞大学洛威尔分校哲学教授约翰·卡格(John Kaag)就曾经被曾经被这个问题困扰。他曾经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两次追随尼采的脚步,去探寻哲学,也探寻自我。他回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认为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超越了庸常的存在,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在一个不受世俗烦扰的超越性的王国。“我一直在暗中寻找这个王国,并且怨恨所有可能会妨碍我寻找它的人。”

事实证明,“成为你自己”并不意味着去寻觅并最终找到一个“你自己”,并不意味着将“你”与其余的一切都切割开来,也不意味着去成为“你在本质上一直都是的那个人”。“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地存在于某处,有待我们前去发现的事物。相反,它是在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进程中被我们塑造出来的。


[美] 约翰·卡格 / 刘漪 / 理想国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22-1 

生活没有完成的一天,我们面对的世界在变化,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在变化,自我需要不断重新组织。我们不断重新建设自我。你拆除一些,改造一些,新建一些。人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他并不是为了过去的真实而生活,他需要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你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可以建设起一个健康的自我,用流行的话说,你跟你自己达成某种和解,于是你更有力量去应对你现在面对的任务。

成为你自己,需要你转身回到过去,从过去中拾起某些东西,然后带着它继续向前。“成为”自己,就蕴含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迷失自己一再次找到自己的循环之中。

生活越来越复杂,我们对于世界的各种困惑,愈发需要一个精神出口,一种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途径。这种途径不需要别人来给你,而是从自己内心找到一种思考的动力。而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哲学,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点击进入《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

孩子们偶然间的发问常常都很有哲学意味,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与孩子探讨人生的重要话题,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美国资深哲学教师、教育顾问玛丽埃塔·麦卡蒂在《伟大的小心灵》中,运用故事、诗歌、音乐、绘画、游戏、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分享被孩子们最常问起的一些哲学问题:关于友谊、幸福、时间、死亡、自然、同情、自由、博爱……在其中还有一个与哲学大家“相遇”的板块,分享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世界知名的哲学家们的伟大哲思。当我们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对人类命运的想象,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些话题,希望这本书可以给家长和教育者们一些启发;另外也可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8期《高中生需要哲学吗》


[美]玛丽埃塔·麦卡蒂 / 凌春秀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1 


最后分享《攀登尼采》里有一句话说:人攀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但也不要忘记,无论站得多高,总有地平线以外的地方,那是你视线所不能及的。事情发生的地方不是峰顶,而是在向峰顶攀登的路上。你有机会,去“成为你自己”。

订阅哇


👆点我

👆订阅我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找我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0日 开奖时间:2022.11.28

【赠书大放送】赠书参与方式:在本期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在一周后评论区开奖,评论收到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请及时查看,过期不候,奖品将于两周内寄出。受疫情管控,部分出版社库房被封禁,暂时无法寄书,请中奖者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本期配乐:

松田彬人 - 透明な世界 (Piano Arrange Ver.)

岸部眞明 - 夏の終わりの海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郑筱诗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周书讯

一本好书和它引领的智识生活

979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