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筱诗
2022-12-25·阅读时长7分钟
有人说亲人去世后特别悲痛的人有一些自我沉溺,“悲伤也许是有些自怜,但人们也不只是为自己悲伤,也是为逝去的人、为他们失去的东西悲伤。悲伤不是脆弱,而是象征着持续的爱”。哲学能提供安慰,但不是说不再悲伤,而是知道如何以应有的方式悲伤。C.S.刘易斯在思考他妻子的去世时说:“失去亲人是爱的体验中普遍的、内在的组成部分。它在婚姻之后,就像婚姻在求爱之后,或者秋天跟在春天后面。它不是一个过程被截断,而是其中一个阶段;不是舞蹈被打断,而是下一个舞步。”
大家好,我是筱诗(嗓子是不是比上期好多啦😄),我刚才读到的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中,薛巍(贝小戎)在《哲学教授们如何用哲学自我疗愈》这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一段话。
我们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个体出生、长大、生儿育女、调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当然,我们想要尽力延长调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凋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我们今天分享的几本书都是和“凋零”有关,关乎衰老和死亡,更关乎乐观和希望。
我最近看过一本蔡崇达的长篇小说《命运》,主人公对死亡的解读充满了智慧,甚至有点乐观到出人意料。《命运》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命运故事与时代浮沉。
小说的开篇让我印象最深刻。在叙述者的老家,福建闽南的沿海小镇,在这里谈论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据说,当地人都相信,在家里的厅堂正中央死去,这样的死法魂灵才不会走散,闽南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明,就在厅堂里,在神明的注视下离开,魂灵才能升天。小说的开篇就在描述当地那些老人们,是如何依照当地的习俗,在家里的厅堂正中央大张旗鼓地等待死亡的。有的老人,一次“没死成”,好像还挺不争气似的;到了下一次,又感觉死亡要来临了,就再次通知家人“这次是真了”,让家人快把床移到厅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死亡等待。
故事里的阿太就感觉这样的时刻又要来了,他给叙事者“我”打电话,阿太说你赶紧回老家一趟,“这次我很确定我要死了哦”,语气里没有一点哀伤。她还说了一大段她对人生和死亡的理解:
“人一辈子,会认识很多朋友。一出生就可以认识饥饿、认识占有,然后八九岁你会开始认识忧伤、认识烦恼……十几岁你会开始认识欲望、认识爱情,然后有的人开始认识责任、认识眷念、认识别离、认识痛苦……你要记得,它们都是很值得认识、很值得尊重的朋友。
等你再过个几十年,你会认识衰老。衰老这个家伙,虽然名字听着很老,但其实很调皮,它会在你记忆里,开始关上一盏盏灯,你会发现自己的脑子一片片开始黑。有时候你可能只是在炒菜,突然想,哎呀,我哪部分很重要的记忆好像被偷偷关掉了。可能你在上厕所,突然察觉,好像有什么被偷了。你慢慢会很紧张,很珍惜,当有一个让你有幸福感的故事出现,你努力告诉自己一定要记住,但是哪一天你会突然想,要记住的是什么事情啊?然后当你生气的时候,抬头看看,衰老那家伙已经在笑嘻嘻地看着你了。
反而,死亡是个不错的家伙,当它要来了,它会把灯给你打开,因为死亡认为,这些记忆,都是你的财富。死亡是非常公平但可能欠缺点幽默感的朋友。”
我们分享的下一本书叫《暮色将尽》,作者也是一位很有魅力的老者——戴安娜·阿西尔,她获得过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多个奖项,挖掘了V.S.奈保尔等一众作家,是一位资深杰出的女编辑。
她们家的女性都有长寿基因,因此她在89岁高龄仍然状态良好,笔耕不辍,出版了她的新书《暮色将尽》。她一生未婚未育,在书中她谈论起自己的独身老年生活。这本书的编辑描述这是一部“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我认为非常准确,因为作者在书中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对于爱情、激情、亲密关系、独身生活、老年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她分享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发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如何丰富升华了她的老年生活。
关于死亡的理解,她回忆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她妈妈总是说“我不怕死”,还以平静的口气讨论身后事;但她往往会接着再说一句话——“我只是怕死亡的过程。”当死亡近在眼前,这话变得令人毛骨悚然地真切。
“我的母亲并不害怕自己死掉,但当她因心绞痛而无法呼吸时,她真的很害怕。我也不怕她死掉,可我非常害怕她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
著名动物行为学家和环境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在她87岁高龄也出版了一本新书《希望之书:珍·古道尔谈人类的生存、未来与行动》——美国作家、编辑、文学经纪人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将其与珍·古道尔的对谈采访整理成书。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谈及人类与地球的希望,以及我们在未来应该如何行动,感觉很“大”很宏观,但内容其实非常真诚坦率接地气。
他们俩也讨论过和戴安娜·阿西尔刚刚说的类似的话题。道格拉斯问珍·古道尔:“你认为人们害怕的是疾病,即死亡的过程,而不是真正的死亡?”。“嗯对,”珍说,“是对一系列问题的担心:什么会置我们于死地,我们会得哪种可怕的疾病,会不会痴呆或卧床不起,完全无法自理——我们都会害怕这些。但死亡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们通过这几本书里,都可以对老年生活和死亡有更多的理解。《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51期《养老的刚需》从医疗和财务规划两个方面,来讨论“养老”这一刚需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建构更好的决策思路,安排好老年生活。
还想跟大家分享一点珍·古道尔对“希望”的理解,所谓《希望之书》,“希望”就是她最希望我们重拾的信念。
珍说,希望是会传染的,你的行动会激发他人的行动。我们身处黑暗,坚持希望的理由只有一个:若不抱希望,你就满盘皆输了。越是心怀希望的人越是能预见前方的障碍曲折,并且努力去排除万难。
道格拉斯反复跟她探讨,“到底什么是希望?你会怎么去定义它?”。
“希望是一个能让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东西。它代表我们的愿望——想要什么事情发生的愿望,但也要求我们做好为之努力的准备。希望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特质’,没有它,人类就会消亡。”
她说在所有的行动中,给了她最大帮助的还是森林。“它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平静和永恒,提醒我生死轮回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在那里能忙起来,这对我来说也有所帮助。”这正印证我们在107期——《不开心书单|到荒野天际驱赶阴霾》里讨论的话题,这些主人公们都是在森林中、自然中重拾希望的。
她还鼓励我们成为一个乐观的人。“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乐观或者不乐观,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或者说哲学。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你总会觉得‘嗯,都会好的’。与之相反的悲观主义者则会说“唉,没有用的’。希望与乐观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执拗的决心,是我要想尽办法让它成真。希望是可以培养的。对天性乐观的人来说保持希望要容易得多,因为他们总是看到杯子里半满的那一半!?
最后分享珍记忆中她母亲对她说过的让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那就把它做好。”这句话成了她人生的一块基石。南希在听外刊(《2021年不可不看的封面故事vol.1》)里也讲过,当《时代》杂志的记者赞美她的坚持不懈时,她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我只是想在这种被迫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做点什么。”如今,她又在她的新书书中说了一句更响亮的话:
“总有些事是你不想做、想赶紧跨过去的,但如果你总得去做,那就拿出你最大的本事。”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几位极具智慧的老人们的生命分享。岁末将至,新的一年马上就到了,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都能拿出更大的本事努力生活,共克难关。
【预告】 我们会在下一期2023第一期节目中抽出我们节目的幸运锦鲤,送出年度大礼,大家记得来收听哦~
记得收听我和南希一起主持的「编辑效应」哦~
「编辑效应」上新啦!点击收听!
👆点我
👆订阅我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找我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5日 开奖时间:2023.1.3
【赠书大放送】赠书参与方式:在本期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在一周后评论区开奖,评论收到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请及时查看,过期不候,奖品将于两周内寄出。受疫情管控,部分出版社库房被封禁,暂时无法寄书,请中奖者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本期配乐:
JINBAO - 日暮里
きっとまたいつか (album version)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