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鲸男”李星宇

作者:黑麦

2017-06-10·阅读时长8分钟

9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99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李星宇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帕斯

李星宇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一个“典型”的音乐人,虽然他常常戴着耳机,或是举着某种奇怪的收声器材,又或是坐在录音室里沉思,可他的眼神里,似乎常常闪现出一种与音乐之外的东西。

李星宇被人熟知,是因为一张名叫《鲸鱼马戏团》的“声音故事书”。2014年,他开始以“鲸鱼马戏团”的名义独立发表个人音乐,在专辑的文案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孤独的鲸鱼,是热闹的马戏团,是孤独而热闹的‘鲸鱼马戏团’,我们静默地游弋,一直一直,藏匿深不可测的大海,庞大身躯,在浩瀚无际阴影里,也许,只是渴望一个小小的拥抱,相爱。”在这张白色的手绘封面专辑里,李星宇用“潮汐”“烟火”“落雨”“夜空”描绘出一种孤寂的自然场景,它充满一种独处自然的情绪,也同样探索着音乐中声音的种种可能。“再见,地球”描述的是宇宙,也给人一种关于海洋的宁静想象,李星宇在音乐中像一只特立独行的鲸,漂浮在云层和繁星中。

现实中的这个“鲸男”,就像一个长不大的男孩,总是保持着微笑,他翻出高中时的相片,几乎与今日无异。他至今仍旧能回忆起儿时的生活,那是他对北京的一段特殊记忆。“小时候住在西三环,出门就是菜地,小伙伴一起踢球,一到夏季的晚上,就会抓些萤火虫放在家里,那时候觉得这微弱的光很亮,也很漂亮,慢慢地,周围建起了许多楼房,人们纷纷告别了院子,搬了进去,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模糊的东西,四周的声音也开始变得尖厉、吵闹、喧杂,这些声音替代了记忆中的欢笑,就像手机的铃声一样,成为今天的沟通语言,那种宁静和自然的声音,最终成为脑海中最纯净的记忆。”

和很多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男孩一样,李星宇也有着相似的音乐经历。90年代中后期,李星宇成为北京101中学的第一批“赞助生”。在学校,他喜欢上了踢足球。某天,有位同学给他塞上了耳机,传出的是张雨生高亢又带悲凉的嗓音,他开始注意到音乐的声音。他第一次看到的摇滚乐是“枪花”乐队,他口中的“男生那种荷尔蒙”,让他“似乎爱上了摇滚乐”。他开始骑车往返于中关村海图和五道口的打口音像店,从金属、摇滚到民谣、爵士,听了一个遍,后来他发现,自己越听越轻,越来越喜欢那些轻巧的东西。

上了大学以后,北京广播学院的录音工程专业枯燥的课程开始让他萌生组个乐队的想法,于是SNP诞生了,另外两位成员分别是同校的王均安和张萱,偶然的,他们在“2006台北大地之音全球华人音乐大赛”上拿到了原创组冠军。他们当时的参赛作品叫《雨后的咖啡》,李星宇在歌词里写道:“谁会轻轻打动谁的心,谁在静静唱歌谁人听,谁曾假装无意抱着你,谁却刻意平静这感情……”那一次费劲的台湾之行,和几乎放弃时拿到的冠军,以及25万台币的奖金,让李星宇冥冥中把自己推进了制作音乐的圈子。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35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向印度电影学什么

专访导演与阿米尔·汗

38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