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筱诗
2023-07-23·阅读时长7分钟
你是否很讨厌噪音,喜欢住在安静的街区,用愉快的声音包围自己,比如美妙的音乐;喜欢散步放松自己;你需要大量的光线,不能住在较低的楼层;习惯了在早上做瑜伽,才能开启一天的生活;你的家里总有一盏灯是亮着的,这样当回家开门时就不是漆黑一片。
这是一部为高度敏感者而写的书。高度敏感这一特质长期以来不被认识,或被误解,而且往往被混同为内向、羞怯、拘谨等带着负面含义的性格标签。本书作者作为一个高度敏感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深入研究,让读者认识到敏感特质是客观存在的,有天生的遗传倾向;最重要的是,敏感特质并不是一种缺陷,高度敏感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创造力。
《天生敏感》的作者伊莱恩·阿伦总结的一类现代人的一些习惯,这类人被贴上了“高敏感”的标签。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总能比别人敏锐地察觉到一些东西,会比别人多一些感受,常常认为自己(或者被别人说)太“敏感”了,甚至觉得自己很难快乐,因为你觉得生与死的意义、世间万物是多么复杂——我们的思想丰富多彩,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所以你比别人更容易不快乐。
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经典问题:“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一个不快乐的人?”高度敏感者通常更愿意做个头脑清醒的人,即使明知这不一定会带来快乐。
“拘谨”、“内向”、“害羞”这通常都是给高敏感者贴的标签。但是阿伦说,其实这些标签并没有体现出敏感特质的本质,反而给人染上了一种消极的色彩。高度敏感者被贴上这些标签后,会变得更加缺乏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贴着这些标签的人在某些场合中会不知所措,于是当他们真的处于这些场合中时,就会更加心烦意乱。”
本书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在《敏感与自我》中,告诉我们敏感性是一把双刃剑,他在书中辩证地阐明何为敏感性,敏感有脆弱、消极、暴力的一面,也有极富创造性的一面,比如高度敏感的人更能深刻地反省过去、思考未来。有需求才有创造发明,高度敏感者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设法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因为他们对于饥饿、寒冷、疲劳、疾病更加敏感。高度敏感的人,不仅“对刺激的接受能力更强”,而且具有非凡的才能,经常表现出巨大的激情、创造力、共情力、认识能力的人。阿伦说,在高度敏感者中,有“预言家、天赋高的艺术家或发明家,以及尤其认真而仔细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伊莱恩·阿伦特别强调,不希望把高度敏感的人格特征理解为一种疾病,而是希望将其理解为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潜力的遗传特性。
我们之所以高度敏感,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找茬鬼”在捣乱。《为什么总是看自己不顺眼》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找茬鬼(Inner Critic)和一个审判官(Judge),它们都是我们的“内在自我”,找茬鬼批评自己,而审判官批评别人。
[美]哈尔•斯通(Hal Stone) / 张歆彤 /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23
找茬鬼,一个好心好意的破坏分子,是你内心的一个次人格,它存在的初衷是保护那个年幼、脆弱、敏感、毫无防备的你。找茬鬼记得你被他人的评判所伤害时的痛苦,记得你所经历的羞辱,它知道那些是多么可怕。是时候与找茬鬼谈谈了。本书将帮助你与找茬鬼分离,不再被它的负面论断所控制,缓解它背后的恐惧与焦虑,并慢慢将它转化为你的创造力和洞察力的一部分。
你心里的找茬鬼就像那一小片镜子,映射出错乱、扭曲的画面。是我们内在的声音在批评、贬损我们,而不是我们的行为本身出现了错误。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批评威胁了人们的自尊,他们会感到羞耻、愧疚。为了弥补脆弱,找茬鬼会采取行动。找茬鬼的指责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批评,但是它的工作方法我们不太喜欢,就是赶在别人之前批评我们!
找茬鬼会告诉你你不够好;它会监控你的所有行为,因为害怕被批评羞辱,想想我们每天早上称体重和照镜子时心里冒出来那个不好的声音;它的批评会带走你生活中的所有乐趣;它会让你感到自卑,甚至抑郁;削弱你改变的勇气,害怕失败,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将你与他人进行不利的比较;它使自我提升变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因为它建立在你有“问题”的前提下;它不允许你接受别人的好感;它让你容易受到他人评判的影响,并经常成为受害者。
总之,它有一万种理由,告诉你不够好。《为什么总是看自己不顺眼》告诉我们,我们内心的“找茬鬼”并不是全部的自我,而是我们“主要自我”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很多个“自我”组成的,比如规则制定者、找茬鬼、奋斗者、完美主义者、取悦者等等,当其中一个冒出来时,我们就会误以为那是全部的自我。
与“主要自我”分离,是建立觉知自我的第一步。用汽车来比喻,“觉知自我”可以从“主要自我”手中接管了汽车的控制权,从后备厢中救出被否认的自我,带着所有自我一起向前开。这就是觉知自我的作用。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就是如何建立“觉知自我”,打败内心的“找茬鬼”,从而停止自我评判的游戏。
不要过度自我反省,不要因为追求完美而苛责自己,尤其不要因此而脱离社交生活,就像《拥抱你的敏感情绪》中所说,不要把外部世界视为威胁,而是把它当作一片沃土,你有很多机会去成长、适应,变得更有弹性,《敏感与自我》把这种特质也称之为韧性。我们要把敏锐的感知转化为自我优势,有一个方法很好——练习建立同理心。
[英] 伊米·洛(Imi Lo/ 何巧丽/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你能敏锐察觉到他人的精神状态,并会感到自己也“承受着”这种情绪。你能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并感到自己也“承受着”他的情绪。你善于自我反省,但是会因追求完美而苛责自己,痛苦不堪。你总有难以名状的紧迫感,觉得必须不断前进,并持续感到焦虑。也许你是一个情绪敏感者。本书希望帮你应对敏感的情绪,疗愈这些情绪在童年、亲密关系中带给你的伤痛,把敏锐的感知转化为优势,过更好的生活。
我们不可能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永远是好的、愉快的东西,一定也有不愉快的情绪,如果你的高敏感者,你就更容易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更能够感他人所感。因此,高敏感者更需要建立同理心。対于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事情,即使不赞成,你也需要磨炼自己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不要关闭你的敏感性,你需要的是勇气与悲悯之心,在心里开辟一个空间,既能容纳你的温柔,也能容纳他人之痛。不抵抗,不要变得强硬,你可以把温柔的慈悲带给他人;不要把感受和他人推远,你可以抱持他们。你的弹性会让你感觉更有活力,而不是把自己局限于安全舒适区内。如果你能在最困难的时刻,训练自己去培育敏感性和悲悯心,那么作为一个有情绪天赋的人,你会慢慢找到一种全新的自我感。你会感到自己强壮而富于爱心,而不再是脆弱的受害者。
《苗师傅·写作基本法》中有一个建立同理心的一个练习,很有意思。要求大家写一个跟你发生过冲突的人,你作为冲突的一方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然后换一张纸,换成冲突的另一方的视角,重新写一遍这个故事,看看在对方眼中,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建立同理心的一个过程,写着写着,也许你就不会再把自己能够感他人所感的能力看作一件坏事,而是把它作为一扇门把你和其他人的世界连通。
[加] 戴维·A.卡波奈尔/崔楠/后浪/九州出版社/2023 本书通过建立在大量实证上的有效策略,会帮你打破焦虑的循环,带你走出焦虑设下的陷阱。作者会告诉你如何理解焦虑想法的作用机制,识破焦虑的阴谋,不以消灭焦虑情绪为目的,而是巧妙地让焦虑不妨碍你做正经事——这才是事半功倍的应对方法。你会通过本书学会如何摆脱焦虑想法的反刍,冷静、理性、轻松地旁观焦虑,最大程度地减少它对你生活的消极影响。
写作是自我疗愈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而且高敏感者更容易写出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我看过一本书叫《焦虑的时候,就焦虑好了》,书里有一个观点我一直记得,说要“像遛狗一样,遛你的焦虑”。既然焦虑是不能避免的,那就像遛狗一样遛遛它。
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通道
《苗师傅·写作基本法》(第二期)马上要截止报名了,还有最后几天,7月27号晚上开营,把你焦虑的事情,写出来遛遛,也是个不错办法。
👆点我订阅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找我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7月23日 开奖时间:2023年7月31日
【赠书大放送】赠书参与方式:在本期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在一周后评论区开奖,评论收到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请及时查看,过期不候,奖品将于两周内寄出。春节假期,部分出版社暂时无法寄书,请中奖者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9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