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筱诗
2023-08-20·阅读时长5分钟
过去有种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负责处理音乐与艺术,大脑左半球负责处理语言和数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莱维廷和同事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际上,处理音乐的区域遍布大脑的各个部位。通过研究脑损伤患者,科学家发现,有些患者虽然丧失了阅读报纸的能力,但他们仍然能够读懂乐谱;有些人无法协调地系上扣子,但他们仍然能够演奏钢琴。聆听音乐、音乐表演和创作乐曲几乎涉及我们迄今为止所知的每个大脑区域,也几乎涉及每一个神经子系统。
这就牵涉到了大脑和音乐如何协同进化的问题,因此,丹尼尔·莱维廷在《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一本书中,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科学,供我们了解一些关于音乐的最新研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一个与音乐相关的研究成果,就是由丹尼尔·莱维廷发现也以的名字来命名的,叫“莱维廷效应”(Levitin effect),指的是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们,也倾向于记住乐曲的绝对音高而非相对音高。相对音高是在给出参考音符的情况下识别一个音符的能力。绝对音高是指在没有参考音符的情况下识别一个音符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我们为什么会被一首歌、一个旋律感动?莱维廷告诉我们,音乐似乎模仿了语言的某些特征,能传达出与口语表达相同的情感,但没有口语那么强的指向性,没有那么具体。音乐还调用了一些与语言相同的神经区域,同时调动了与动机、奖励和情感有关的原始脑部结构。
比如,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的前奏时,大脑中的计算系统会让神经振荡器和音乐节拍同步,并开始预测下一个强拍什么时候出现。随着音乐的展开,大脑不断更新下一拍会何时出现的预期,心理节拍与实际音乐节拍吻合的时候,大脑就会感到满足;而如果作曲家巧妙地违反这种预期,大脑则会感到快乐。音乐和真实世界一样,会呼吸,会加快,会变慢,我们的小脑在自我调整和与音乐同步的过程中自得其乐。给人印象深刻的音乐或律动会微妙地违背人脑对时间的预期。
在听到有律动的音乐时,我们也会对这种违背时间预期的节奏产生情绪反应。我们通过文化背景和过往经验,已经了解了音乐没有威胁,所以我们的认知系统就将这些违背预期的节奏当作愉悦和快乐的来源。这种律动感带来的情绪反应通过耳朵—小脑—伏隔核—中脑边缘的神经回路实现,而并非通过耳朵—听觉皮层的神经回路实现。
我们对律动的反应主要是前意识或者无意识带来的,因为律动信息主要通过小脑进行处理,而不是额叶。神奇的是,所有这些经过不同回路处理的听觉信息,最终竟然能融合在一起,形成我们对一首歌的感受。
大脑对音乐的反应就像一部各个脑区密切配合的交响乐大作,既涉及人脑最古老和最新的部分,也涉及远至脑后的小脑和近在眼睛后面的额叶,还涉及逻辑预测系统和情感奖励系统之间神经化学物质释放和吸收的精确编排。我们如果爱上一段音乐,它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听过的其他音乐,会激活我们生命中各种情感带来的记忆痕迹。
著名电影导演托纳多雷(曾执导《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在《写一百年再停笔:托纳多雷对谈莫里康内》这部对谈集里也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莫里康内被称为20世纪电影配乐的领航者,在7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曾为超过500部电影电视写过配乐,比如《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国往事》《洛丽塔》等等。托纳多雷与莫里康内共事三十多年,二人既是合作伙伴,也是彼此的挚友。托纳多雷曾跟莫里康内探讨,音乐总能征服人心的奥秘:作曲家在乐谱上写下曲子,然后把这叠纸塞进抽屉,它就成为音乐了吗?
莫里康内回答:不,这根本不是音乐。你只有将它交给演奏者,音乐才存在。但这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聆听者。这是一个很戏剧化的过程,是音乐这门艺术的专属形式。无数个奇迹将这几个环节串联在一起。首先是作曲家个人的所思所想创造出的奇迹,它会变成声音和休止符;然后是演奏者创造的奇迹,他需要精准还原乐谱上的内容;最后是听众带来的奇迹,他们将接收到的声音变成自己的情感与表达。聆听它的人会想: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一段旧爱、一场战争。他在这段音乐里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和往昔的吉光片羽。所有这些都印证了音乐是多么抽象。相信我,我几乎不对自己所写的东西负责,只对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声音负责。这些随后转换成人们的激情、分享与怀旧。这一切都很美,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
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在写完《量子物理,怪不不怪》之后,又琢磨起音乐来,他的《我们为什么听音乐》(The Music Instinct)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科普书,解答音乐是怎么出现的?人类为什么创造音乐?我们如何理解音乐,我们又为什么能够理解音乐?可以和《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搭配阅读。
上野千鹤子和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有一个对谈集,叫《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在其中上野千鹤子问小笠原文雄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死亡的形式,他会怎么选?小笠原文雄说,心梗或者癌症。心梗没有痛苦,死就死了,但对家人来说太突然了,所以癌症也不错,可以有时间处理后事,有机会好好和家人告别。患了癌症的坂本龙一显然做到了,他和世界好好告别了,他已于 2023 年 3 月 28 日去世。他在人生最后的日子写下了《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坂本龙一凭借《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获得第 37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配乐奖,凭借《末代皇帝》获得第 60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第 4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配乐奖。此外还获得格莱美奖电影、电视音乐奖等众多奖项。
订阅方式
👆点我订阅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找我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8月20日 开奖时间:2023年8月28日
【赠书大放送】赠书参与方式:在本期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在一周后评论区开奖,评论收到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请及时查看,过期不候,奖品将于两周内寄出。请中奖者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