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筱诗
2024-07-18·阅读时长6分钟
“被说教的孩子,学会了如何说教;被训诫的孩子,学会了如何训诫;被责骂的孩子,学会了如何责骂;被嘲笑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嘲笑;被羞辱的孩子学会了如何羞辱;如果他们的灵魂被杀死,他们也将学会如何“杀人”——唯一的问题是谁会被杀:自己,他人,还是二者兼有?”
父母常跟孩子讲“为了你好”,可事实上一些虐待孩子的行为往往出于父母自己的心理原因,出于自身的需要。简单一句“为了你好”,轻松地披上了以爱为名的外衣,将伤害孩子的一切有毒行为合理化。父母虐待子女的原因,与其说与性格和性情有关,不如说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曾遭受虐待不被允许保护自己。每个小孩都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而不是一个“控制欲强”的人作为照顾者,无论这个人是父亲还是母亲。
[瑞士] 爱丽丝·米勒,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长期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的影响,出版了有多部针对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有毒教育等主题的研究作品,如《天才儿童的悲剧》《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等,本期分享的是在1981年初版、国内刚刚推出的《为了你好》。她在这本书中继续深入“有毒教育”的研究,例举了历史上极富争议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希特勒、吸毒者和少年杀人犯等等经典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有毒家庭教育对人造成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还有可能导致重大的群体性暴力。考虑到很多父母可能没太多时间读完整本书,所以这一期我们聊得稍微细一点,这里整理了书中的重点问题和精华内容,与大家讨论:
所有可以用来抑制孩子生命自发性的方法,比如设陷阱、撒谎、欺骗、施诡计、操纵、恐吓、收回爱、孤立、怀疑、羞辱贬低、蔑视、嘲笑和胁迫,乃至折磨,都是有毒教育;向孩子灌输错误的信息和信念,也是“有毒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一些反应,比如当他哭泣、无故尖叫、发脾气时,父母通过严厉的眼神或话语、威胁的手势,敲打床板等体罚手段,来阻止孩子的反应,那么他将学会沉默。“只需要一次,最多两次,你就可以成为孩子的主人。”如果孩子完全不能对伤害、羞辱和胁迫做出适当反应,那么这些经历就不能整合到人格当中去。它们唤起的感觉被压抑了,表达它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没有任何被满足的希望,这种希望的缺失,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1)成年人是受抚养孩子的主人(而不是仆人!);
2)成年人像神一样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3)孩子要为成年人的愤怒负责;
4)父母必须一直受到保护;
5)孩子积极的情感对专制的成年人构成威胁;
6)孩子的意志必须尽快被“摧毁”;
7)一切都必须发生在很小的时候,这样孩子就“不会注意到”,因此也就无法揭发成年人。
被虐待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会成为殴打自己孩子的父母,还很有可能成为最可靠的刽子手、集中营主管、监狱看守和拷问官。每个迫害者都曾经是受害者。一个从小就被允许感受自由以及强大的人,没有必要去羞辱另一个人。当孩子的自我还没有充分发展,无法保留虐待的记忆或它引起的感觉。你知道自己被打了,而且像父母告诉你的那样,这是“为了你好”,这可能就是你记住的(尽管不总是这样),但你被虐待造成的痛苦会保留在无意识中,并在以后阻止你对他人共情。只有在帮助之下,孩子才能看到他们当时的样子——弱小、无助、受压迫和受摧残的自己一一从而能够将这一部分融入自我。只要孩子在童年早期身边有一个可靠的人,这个人不一定是父亲/母亲,他不用担心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就会失去这个人或者被抛弃,以这种方式被认真对待、尊重和支持的孩子,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体验自身和世界,而不需要成年人的强行介人。
如果一个人的完整自我在童年时期没有受到伤害,并且受到父母的保护、尊重和真诚对待,那么无论在青年时期还是成年时期,他都将聪明、积极、有同情心且高度敏锐。他们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会觉得有必要伤害甚至杀死他人(或自己)。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身,而不是攻击别人。他们只会尊重和保护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包括他们的孩子,因为这是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的,因为这种知识(而不是虐待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储存在他们的身体里。由于这些人在生活中不用无意识地回避童年经历的威胁,他们将能够更理性、更有创造性地处理成年生活中的威胁企图。假使我们把威胁处境推到极端,比如他们在成长阶段经历了饥饿、空袭乃至失去家园等情况,但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的自我得到了父母的重视和尊重,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这些现实的创伤而生病。如果他们得到了忠实的依恋对象的支持,他们甚至有可能会记住这些经历,并因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米勒列举了父母应该做到的四个要素:
1)尊重孩子本人;
2)尊重孩子的权利;
3)接纳孩子的感受;
4)愿意从孩子的行为中了解:(1)了解这个孩子的本性;(2)了解父母自身内在的小孩;(3)了解情感生活的本质(这在孩子身上比在成年人身上观察得更清楚,因为孩子能更强烈地、更不加掩饰地体验自己的情感)。
爱丽丝·米勒说,父母其实并不需要做大量的心理学训练,并不需要阅读心理学书籍来学习如何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只需要避免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去操控孩子,避免通过破坏孩子的自主神经系统来虐待他,然后孩子会在自己身体里找到应对不合理要求的最佳防御措施。他将会从一开始就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身体信号。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尊以及发展内在能力的自由都将依赖于这种尊重。
爱丽丝 ·米勒认为,“有毒教育”最被接受和最有利的宣泄形式是文学,因为它不会让任何人背负内疚感。在这种媒介中,作者可以自由地进行各种可能的指责,因为在这里,指责可以归咎于虚构的人物。她以彼得·汉德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为例,讲述作者将无法言说的真实自我蕴藏在小说中;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童年创伤,堪称“有毒教育”的教科书级案例。
美国华裔作家陈濬明的反乌托邦小说《完美妈妈制造局》,讲述了世界上有一所制造好妈妈的学校,被译作“完美妈妈制造局”,来自全国各地的被判为“坏妈妈”的母亲会被送进去,重新改造成“好妈妈”。故事的主人公弗里达是一位身心俱疲的华裔单身母亲,她为了赶一份紧急的工作报告,将一岁半的女儿单独留在家里,被邻居发现并报警。她因此失去了对女儿的监护权,被送进“完美妈妈制造局”回炉重造。在完美妈妈制造局里,人造AI娃娃扮演这孩子的角色,每个娃娃体内都有摄像头,不仅无时无刻地监控着“坏妈妈”们的一举一动,还会收集各种数据,比如妈妈们的心率作为衡量愤怒的指标,眨眼的规律和表情也被用来评估压力、恐惧、欺骗、厌烦、矛盾、背信弃义和一系列其他感觉,还有妈妈身体的紧绷度,体温和体态,进行眼神交流的频率,情绪的质量及真诚程度……都是用来估算母爱的指标。在小说里,成为母亲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个人权利,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严苛的AI考核和训练,女性要成为“完美妈妈”,才能获得自己孩子的抚养权,主人公弗里达在完美妈妈制造局的一年时间里遭遇的种种令人窒息的荒诞事件,堪称“母职版《一九八四》”。
订阅方式
👆点我订阅
手机下方进入“我的”-“播客订阅”
👆每周一来找我
制作人/主播:筱诗 音频制作:译丹 发布时间:2024年8月4日 开奖时间:2024年8月12日
【赠书大放送】赠书参与方式:在本期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在一周后评论区开奖,评论收到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请及时查看,过期不候,奖品将于两周内寄出。请中奖者耐心等待,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
配乐:やなぎなぎ - signs and wonders / DDBY - 风笛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3人
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栏目主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