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晶晶
2018-02-28·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67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李晶晶)
( 北魏乘龙升仙图石雕(倚岚堂藏)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按照龙的发展演变轨迹布展。展厅中央有一件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的“龙纹”陶罐,带我们回到了“龙”的诞生之际。关于这个奇特生灵最早的形象,出现在河南濮阳一座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的墓穴里。在墓主人的两侧,有用蚌壳铺砌的龙虎图案,龙昂首弓身,长尾,前后有爪,状若腾飞。考古学家将它称为“中华第一龙”,这时龙的形象完成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齐家文化“龙纹”陶罐距离“中华第一龙”又过去了2000年,龙已身有鳞片,利齿长信,盘踞罐壁,此时龙的基本特征形成。
应该说,两周时期,龙从神界来到了人间,它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由巫术祭祀向礼教、德化转变。正对着“龙纹”陶罐的是一件春秋早期的莲瓣龙耳青铜方壶,这是流行于当时的青铜酒器。盖的上部为莲瓣形,瓣内是透空细密的龙纹。颈部饰夔龙纹,两侧附龙形耳,回首卷尾,各吊一圆环。腹部有十字界栏,将壶腹分为八区,上面饰有细密的蟠螭纹,下面装饰饕餮纹,底座饰龙纹及绹纹。这个时期百家争鸣,龙纹在器物上的表现,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展览中这件青铜方壶上的饕餮、螭是没有角的龙,夔是没有角、单足的龙等,可见古人之想象丰富。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集纳前朝趋于成熟,龙纹的运用也更广泛盛行,内涵在不断丰富,尤其是在墓室壁画、棺椁、画像砖(石)、帛画上常能见到。“通天神兽”是此时龙最主要的身份之一,用来沟通天、地、人三界,或为神仙坐骑,或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在展厅左侧,摆放着一块两米长、北魏时期的“神仙驭龙而行”石雕,这是刻在石棺帮板上的石刻画像,以减地浮雕为主,加彩绘及贴金,题材是流行于北魏时期的仙人导引亡魂升仙的情景。正中是乘龙者驭龙而行,手执团扇,龙做奔腾飞舞状;前有三位飞仙,手执团扇,做导引状;后有华盖幡车,二人坐车上,又有各种异兽及乘虎乘凤的人物;下部是山峦树石,衬托飞龙在天。“神仙驭龙而行”的题材自汉代开始流行,最具代表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所绘内容。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上天、人间、地下三个世界,龙纹遍布整个画面,起着上下联通的作用,使三界成为一个整体。全服帛画共有四条龙,皆是长角、尖耳、兽足、蛇躯,它们的形象与后世的龙已基本无异。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