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托尼·克拉格:每件作品 都有属于自己的体系

作者:曾焱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65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6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曾焱)


( 《麦科马克》(McCormack.青铜,2007) )

访问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那天下午,中央美院美术馆的三层大厅还在布展中。一批作品刚从海外运到,克拉格带来的德国团队正在拆包安放。克拉格自己领着几个人在埋头“组装”那件获过特纳奖的著名作品——《大教堂》(Minster),地上一堆零件,《大教堂》“地基”刚起。他穿一套松垮的便服,撸起袖子,戴着工作手套,看起来就像一个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的老工程师。

托尼·克拉格,英国当代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所读到的关于他的最高评价是这样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不过英国人克拉格现在德国生活,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院长。这座学院对于西方当代艺术史来说有几分前卫堡垒的味道,当年保罗·克雷、博伊斯、库奈里斯等人都曾在这里执教。

3月2日开始的《托尼·克拉格:绘画与雕塑展》是他在中国以及亚洲的首次个展,也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述英伦”活动的首展。克拉格带来了49件雕塑以及127件纸本,规模很大了,不过据说他事先并没有对展场做设计方案,而是每天亲自到现场反复调整作品的位置。他自己玩笑说,布展过程就像是“雕塑在跳芭蕾”,他每天移动的距离也有二三十公里,“应该穿上轮滑鞋来跑”。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1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褚时健和他的「褚橙」

戴罪之身的二次创业

9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