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3-0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0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宋晓军)
《我不能停止飞行!》是一位巴基斯坦网友11月25日一篇博客文章的主标题。虽然这篇博客文章的内容是对印度11月23日首次进行夜间试射失败的“烈火-Ⅱ”弹道导弹的讽刺,但是它的主标题却说明了“烈火-Ⅱ”弹道导弹扑朔迷离的发展历程。11月27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A.K.Antony)就负责发射的陆军导弹部队与负责研制导弹的国防与发展组织相互推诿责任时说:“我对科学家找出故障原因杜绝再次发射失败有绝对的自信。”那么“烈火-Ⅱ”的试射成功与否对印度真的如此重要吗?
1999年7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炮战。与此同时,双方可运载核弹头的导弹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印度继1999年1月26日在国庆阅兵式上让10年前首次试射成功、射程达700公里的“烈火-Ⅰ”亮相后,在2000年又将1999年4月11日刚刚完成首次试射成功的“烈火-Ⅱ”弹道导弹搬上了国庆阅兵式。应该说,当时射程2000公里以上、采用了两级固体火箭推进并可携带1000公斤核弹头的“烈火-Ⅱ”的亮相,确实让人为之一惊。
从2000年印度国庆阅兵式上亮相的外形和公布的基本数据上看,“烈火-Ⅱ”确实可称为印度弹道导弹的一个里程碑。首先是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可以大大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比如以一个固体燃料火箭和一个液体燃料火箭推进的“烈火-Ⅰ”导弹发射准备时间要10个小时左右,而“烈火-Ⅱ”只需要15分钟左右。当然,“烈火-Ⅱ”亮相时最让人吃惊的是其弹头上装有4个配平空气动力翼,这种装置只有在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上“东风-15B”的常规弹头上能见到。此后,印度又分别在2001年1月17日和2004年8月27日两次成功试射了“烈火-Ⅱ”后,于当年将导弹交付陆军第335导弹团服役。在此期间,印度媒体开始渲染“烈火-Ⅱ”的先进性在于其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具有的机动性和滑翔性已具备了西方尚未突破的技术,使其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CEP)仅为40米,并称准备为“烈火-Ⅱ”的弹头装配“智能诱饵”和研制质量更轻的复合材料导弹壳体。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