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3-03·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8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何何)
在李卫红的一生中,机缘足够垂青,风光的时候占了绝大多数。
18岁高考时,分数差9分到线,因为母亲是父亲插队时娶回的蒙古族,按政策加了10分,李卫红勉强进入师范学院,创造了家族里的最高学历。虽然到4年后毕业时,因家里实在没背景,她直接就回到起点:位于京郊山沟边的母校,但正赶上国家要“兴师重教从提高待遇开始”,拿到了实打实的补贴,保证了全家生活的稳定。老校长很认“只有水才往低处流”的古理,手下谁要跳槽都不拦,所以没想到飞出去的居然还会回来,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本科,就诚心把她当做骄傲栽培。到3年后老校长该退休时,向教育局里提出最后的要求:把全区唯一推研的名额给了她。
李卫红重回母校,学院刚升格为大学,正赶最潮流要和国际接轨。在“研二”选派留学生的竞争中,李卫红本来不占优势,在最基层没有更高的提携,连党员都不是,可正好和校团支部书记谈起了恋爱。临出发前,李卫红为表“学成必将回国报效”的心志,领了结婚证,还暗结了珠胎,仅一年的课程竟把儿子的绿卡也拿下了。据说自她以后,同类活动中女同志体检的项目大大增加。李卫红归来,恰逢公务员的饭碗含金量越来越高的年份,她被破格提成区教委里的“副处”,其过程之顺利在于她条件的无与伦比,连失意者都心悦诚服地讪讪笑:“比不得啊,人家是无(党派)知(识分子)下(过基层)留(过学)少(数民族)女(性)。”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