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3-03·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65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1980年王世襄演示“叫溜子”(鹰落在叫鹰者的套袖上)
)
“太多的人被称作‘最末一位名士’。”英国著名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6年前已经意识到,准确描述王世襄先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至于人们喜欢用到的“名士”这种称谓,他认为,“用这个表面上诱惑人的词来描述王世襄先生的事业和品格特别不合适”。
那是2003年,89岁的王世襄获得了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的最高荣誉奖——一项表彰跨文化交流领域杰出成就的大奖,而柯律格负责为大会撰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王世襄。他们是相识多年的朋友。1984年,70岁的王世襄访问英国时,柯律格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一名年轻管理员,负责中国家具陈列。这位中国老先生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如今他站在那些家具或其他中国展品之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还是王世襄那时告诉过他的东西。“当我们站在一幅大家都认为不错的画作之前,他会冷淡地说他可以画一张更好的;我仍然能忆起他在一件漆器前给我讲上面的装饰暗指什么。那些形象对他来说是了如指掌,我清楚地记得他向我解释他从有几十年丰富经验的老师傅那里学来的桌子各构件的术语。众多的知识使王世襄感受到乐趣,这些乐趣通过他的写作传播给国际观众;同时,他本人也和众多的国际人士接触,使之受到感染。万分荣幸我也是其中一个。”
2003年11月26日,《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了一次专题拍卖,他们夫妇二人的60年收藏,包括古琴、铜炉、佛像、竹木雕刻等140余件文玩杂项,在拍前的展览上吸引了事先未曾预料的观众人数。“那是有史以来中国文玩杂项拍卖最成功的一次。”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副总经理陈连勇当年是嘉德参与这次拍卖和展览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他向本刊回忆,那时已年近90的王世襄没有出席开幕式,由学生田家青代读了一封亲笔致谢信。在信中解读“俪松居长物志”,说前三个字是他和老伴的书斋名,后三个字是想说,“展出的不过是些身外之物而已”。陈连勇告诉本刊,王世襄先生本想过像捐给上海博物馆那批明家具一样,把这百多件文玩杂项捐到某博物馆,但他最后还是尊重老伴的意见,将这些收藏乐趣和有同好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1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