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本界面(461)

作者:苗炜

2018-05-17·阅读时长5分钟

38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0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斯蒂芬妮·恩迪科特(左)与马库斯将他们大学一年级的照片上传到Facebook网站与朋友们分享 )

40年前,青年运动席卷全球。马尔库塞在西柏林大学发表演讲,这样来定义“自由”——“自由从来还没有出现过,还没有被意识到和认识到。”从1967年1月西德学生的游行示威,美国学生的反战集会,法国学生的性启蒙运动,延续到1968年法国的5月革命,全世界都见证了青年人对抗现存体制的造反精神。1967年,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回到新几内亚塞皮克河畔的坦布南村,村民们问她:“带录音机了吗?”他们说:“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其他民族的歌声,我们也希望他们听听我们的。”

玛格丽特·米德以一种更深邃的思考能力穿透喧闹的60年代,探讨一种新的世界文化的可能性,她的《文化与承诺》在1970年出版,后来人们用一个更简单的名字来称呼这本不足7万字的小册子——“代沟”。按照米德的理论,人类发展有三种模式,她将其分别命名为“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是老年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年轻人事事得向老年人学习,而未来总是重复着过去。互象征文化主要靠人们相互的学习与讨论,而前象征文化则可以称为青年人的文化。米德认定:“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年轻人对依然未知的将来具有前象征的理解,因而他们有了新的权威。”她说,“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

尽管那时候计算机还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米德老太太已经在《技术带来的希望》一章中讨论过这个稀罕物。她当然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电脑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最为典型地阐明了什么叫“前象征文化”。

文章作者

苗炜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164人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编辑,《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本界面

2007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4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