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进
2018-05-17·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9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当张广欣拍出4100元,在中关村太平洋市场买下iPhone时,他迫不及待地从自己诺基亚N73上拆下SIM卡,可他并没想好自己拿iPhone的第一个电话拨打给谁。从张广欣一路把玩iPhone,并且生怕放在书包内磨花iPhone背壳的小心劲儿,足可见他对自己用的新iPhone很当回事。毕竟苹果iPhone只在美国市场销售,总共也才生产了百万部,与美国或者欧洲正规渠道的iPhone相比,张广欣不用缴纳每个月59.99美元的捆绑电话费,甚至售卖的商贩连中文输入法都帮忙安装好了。
苹果在9月份曾经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所有卖出去的iPhone手机有超过18%都没有开通AT&T的服务。也就是说,这18%的iPhone都被破解了,大量流向了美国以外的市场。尽管无法统计到底其中有多少流入了中国手机市场,但这种全球性的民间地下贩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产品。以至于有人将iPhone定义为2007年全球最热门的“走私品”,这种“走私”来自国际倒爷,来自eBay之类的物品交易网站,更来自每一位去美国出差的背包客。很难想象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消费电子产品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民间地下流通。苹果唯一的应对只有限量,每个用户每次只能买两部,并且必须使用信用卡付账,这无疑增加了国际倒爷的成本,但并不能扑灭iPhone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地下热销。
迈克尔·西尔弗斯坦和约翰·巴特曼合写的那本《顾客要买什么》,完全可以被套用在iPhone现象上。伴随全球化的消费品市场正在出现两极分化,在高端市场顾客愿意花更多的钱买高品质、高利润且充满感情色彩的产品和服务,而低端市场却呈现最少破费买来基础产品的倾向。iPhone无疑可以作为高端市场趋势的活案例。两周后,我们再次碰到张广欣的时候,他似乎已经不再将iPhone看得很神圣,中文短信输入的不便,让他开始考虑是不是再买一部新手机。实际上,张广欣手中的iPhone充满了全球化的神奇色彩,在张广欣拿到手之前,这部iPhone先是从深圳的工厂被封入集装箱,经历了近一周的转运,经过美国加州的某个包装厂,最终摆在了苹果专卖店里,可转眼就又被倒爷们背回了北京。不限制用户自己为iPhone安装第三方软件,这种开放态度更让苹果赢得了民心,这与微软网络锁死改机Xbox360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生产物流,且物质消费极端丰富的年代,iPhone的全球地下流通背后则是苹果无为而治的开放态度和全球少数精英消费群体的物质身份认同。不要以为购买iPhone的中国用户都是数码败家子,真正的败家子是那些在7月初就用上iPhone的非美国用户,当时iPhone还没有被破解,必须使用原机捆绑AT&T的SIM卡,在承担599美元的高昂硬件售价和59.99美元捆绑月费外,打电话还得为iPhone掏国际漫游费。据说中国苹果“粉丝”圈内就曾经出现过一位这样不计代价的狂热iPhone体验先驱。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